民眾大都知道均衡的營養是維持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關鍵,但是對處在某些特殊狀下的個體,例如術後、病後、化療、放療、甚至是長期臥病在床者,光提供均衡的營養素其實並不足夠,還需特別補充蛋白質,才能讓病患較快速從疾病中恢復。
補充蛋白質,目的在提供身體重新建構受傷的組織或逐漸流失功能所需的原料,胺基酸。在營養學上,胺基酸有多種分類方法,一般較為民眾熟知的是:
˙需要從蛋白質食物才能獲得的「必需胺基酸」
˙人體可以自行轉換合成製造的「非必需胺基酸」
然而在這兩者之間尚存在著另外一種「條件式必需胺基酸」。
「條件式必需胺基酸」是什麼?是新發現的營養成分嗎?不是。
條件式必需胺基酸 (或稱半必需胺基酸,Semi-essential amino acid)其實就是「非必需胺基酸」,主要是在生病、發炎、手術等的重大疾病狀況下,體內所需要的量,已經遠遠超過健康身體所需要的量,人體可以自行轉換製造的「非必需胺基酸」已經不敷所需,需要額外補充,因此又之稱為「條件式必需胺基酸」,例如,精胺酸與麩醯胺酸。
舉例說明大家可能會更清楚。
麩醯胺酸,在正常的情況下,不需要特別補充,只要在每日飲食中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人體就能在骨骼肌、肝臟等組織器官將其它胺基酸自行轉換合成身體所需的麩醯胺酸。
但是若民眾正在接受化療、放療時,出現的副作用之一便是口腔、食道黏膜破損,因疼痛導致難以咀嚼食物、吞嚥困難。平常可以自行合成的麩醯胺酸的量已經不足夠以修復破損的黏膜,因此需要額外補充。這時候的麩醯胺酸又稱為「條件式必需胺基酸」。
又例如精胺酸,在正常情況下,它亦是非必需胺基酸,但是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特別需要精胺酸。因為精胺酸能刺激「生長激素」分泌,生長激素作用於骨骼的生長板,使腿骨增長,讓身體長高。
詳盡的條件式必需胺基酸的種類、功能與作用機制(為何可以達到某種功能),我們將會陸續發表,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