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西藥傷胃,搭配胃藥才能顧胃」、「有病治病,沒病顧胃」的錯誤觀念根深蒂固,導致胃藥濫用。台灣胃藥的使用有多浮濫?
根據健保局統計,台灣1年申報的制酸劑(所謂的胃藥)超過20億顆,意思是每年平均每人使用超過100顆胃藥;除此之外,OTC(可以自行在藥局購買)的胃藥市場,每年高達近4億元銷售額。藥局架上常見胃藥品牌、種類琳瑯滿目,媒體胃藥廣告不勝枚舉。
「有病治病,沒病顧胃」,多吃沒關係?
關於吃胃藥,許多民眾有「有病治病,沒病顧胃」的誤解,在這些民眾觀念裡,胃藥似乎是一「沒有副作用」的藥物。
日常生活中的衣著,每種衣物都有其訴求的功能,排汗、保暖、防水等,但不能期待一件棉質襯衫可以同時擁有有吸濕、排汗、保暖又防水的功能。
藥物更是如此。藥品在上市前,都需經過衛生主管機關核准,申請核准內容都必須標示「適應症」並註明其禁忌:那種症狀適合使用,又該避開哪些情況使用
因此,每種藥品在臨床的使用,都有特定的目的與對象,即使是最普通的胃藥一樣如此。如果沒有出現在藥品標示上的適應症而隨意服用,不僅不會有「強身」作用,還可能出現負面效果。例如,
1、隨意過度服用制酸劑,會造成胃酸(殺菌作用)濃度太低,使得胃腸細菌過度生長而導致感染的風險。
2、胃藥服用過多也可能造成腹瀉或便秘、骨質疏鬆、血中電解質改變、胃部長腫瘤等。
所以,請別再認為沒事可以吃胃藥顧胃,因為絕不會有一種藥品既可治療特殊疾病,又可以讓沒有罹患此病症的健康人士安全無虞地用來強身。這是天方夜譚。
胃藥的吃法,您吃對了嗎?
胃藥到底該飯前、還是飯後吃?該怎麼吃?答案取決於您吃的是哪種胃藥。
腸胃藥是許多家庭的常備藥,在腸胃不舒服、胃痛時,會習慣吞顆胃乳片、胃散尋求緩解,這些胃藥都是些什麼成分?實際功能為何?要怎麼 吃才能吃出效果?又有哪些限制?請見以下表格分析 :
表格說明:
1、「制酸劑」是民眾最熟悉、可以在藥房自行購買、最常使用的胃藥。
2、長期使用制酸劑恐會造成胃酸不足,導致腸胃道細菌過度生長而增加感染風險。
3、服用制酸劑如有任何不適、或服用制酸劑3天後仍無改善,請儘快就醫。
4、醫師開立的胃酸分泌抑制劑主要用於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目的在減少腸胃道表面灼傷,所以不是疼痛時拿來服用的,此類藥物要吃完整個療程。主因在於,只有呈現「活化狀態」的胃壁細胞才會被抑制,平時大約有25%的胃細胞呈休眠狀態,故需連續服藥數日之後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藥物可能傷胃,所以需要搭配胃藥服用?
門診、住院常用的藥物高達數萬種,有些藥物確實會傷胃,但傷胃的藥物其造成胃部傷害的作用方式可能不同。要了解藥物是否傷胃,得先了解藥物與胃的關係。有些藥物之所以會傷胃,可能有以下原因:
˙藥物可能促進胃酸分泌:此舉強化了胃酸對胃壁的刺激與傷害。
常見的有類固醇類藥物、抗膽鹼類藥品與BZD類鎮靜止痛藥品等。
˙藥物抑制胃壁的保護機制:即使沒有促進胃酸分泌,但胃壁自我保護的能力降低了,進而對胃部造成傷害。
常見的則有阿斯匹靈與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服用上述這些藥物時,才需要搭配胃藥服用。
胃藥可能影響其它藥物的療效
吃西藥配胃藥就安全有保障?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不是簡單的是非題「是」或「否」這麼單純。
少數藥物會傷胃,而胃藥也不是萬靈丹,況且短期服用可能傷胃的藥物,也不一定會傷胃。醫師開立處方箋,在考量要不要配胃藥給病患服用時,是必須同時考量藥物種類、患者個體差異、用藥期間長短、以及藥物與胃藥之間的交互作用(強化或削弱其它藥物功能)等因素再決定是否搭配胃藥。常見與胃藥有交互作用的藥物為1預防血栓藥物、2肝炎藥物、3心血管用藥、4鐵劑等等。
所以,是否需要服用胃藥、服藥的時機等用藥問題都應該與醫師或藥師討論,該怎麼吃才能讓身體獲得最大效益與將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