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出國這幾天拉肚子拉到的屁股痛死了,沒玩到也沒吃到!回國了還在拉,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好慘!」
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是一種腸胃道感染疾病,就是我們俗稱「水土不服」的表現之一。胃腸道問題可能在假期中為旅者添幾次麻煩,也可能全程騷擾旅者的假期。
旅行者腹瀉是如何發生的?
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皮膚、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上黏膜,尤其是在醫學上仍被歸類為「體外」的消化道,都存在有多種細菌。這些菌群相互相制約,彼此和平共處,維持平衡狀態。特別的是腸道中部分菌群對人體極有益處,稱「益生菌」,不僅促進消化,且能抑制致病菌過度繁殖,無法作惡。
當外出旅遊時,由於飲食內容改變,使腸道內各菌叢的平衡發生了變化:
1、當地的飲食內容改變了旅者腸道內正常菌群的種類及數量,腸道菌群原有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正常益生菌 群在種類與數量等方面都發生變化,無法制約致病菌,導致旅者腸道菌叢生態紊亂,出現腹脹、腹瀉等症狀
2、吃進了外來種的微生物,外來種細菌可能產生毒素抑制腸內食物水分的吸收而發生腹瀉。
3、飲食改變、舟車勞頓、時差、暈機等,都可能是旅遊腹瀉的原因,但飲食不潔才是主因,意思是旅者不小心 吃進了「壞傢伙」,這些壞傢伙可能是細菌、寄生蟲與病毒,也就是特定的致病源。這些致病源可能改變原 來腸道菌叢的平衡,本身也可能是導致腹瀉的原因。這些致病源存在世界任何地方,只是在開發中國家更常 見,因為這些致病源經常被發現存在於未經妥善處理的水源中。
麻煩製造者—細菌、寄生蟲與病毒
旅行者腹瀉是最容易預期出現的旅行相關疾病,根據統計,依據和旅行的季節與目的地,10個旅行者中至少有3~6個會出現腹瀉。
主因是接觸到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所引起的疾病,污染源主要是細菌,大約佔80%,最常見病源菌為大腸桿菌(E.coli);其次是沙門桿菌(Salmonella)、志賀桿菌(Shigella);寄生蟲感染(例如腸梨形鞭毛蟲、痢疾阿米巴)、病毒感染(例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則較罕見。
部分菌種產生的毒素直接指示胃腸道要往外漏水與氯離子(水樣腹瀉),部分菌種則會令旅者腹痛難忍。
「旅行者腹瀉」在醫學上的定義為:24小時內排3次或3次以上未成型糞便且伴有1種或多種症狀。感染者的症狀可能有發燒、噁心、嘔吐、虛弱、腹痛絞痛、腹瀉或便中帶血等。
大多數旅行者腹瀉的症狀在時間與嚴重性上都有其限度,大約持續3~4天,通常不需治療即可痊癒,短一點的假期卻可能因此而全泡湯。
但也有一部分的人會拖至6~7以上也不見好轉。建議若腹瀉帶血、發高燒嚴重症狀則須立即求醫。
開發中國家最關鍵
較容易發生旅行者腹瀉的旅遊地點主要是開發中國家、未開發國家居多,這些區域衛生條件、水質處理沒有已開發國家先進,如亞洲、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
那麼,為什麼當地人不會生病?其實他們也會生病,在他們還是孩童的時候。
已開發或未開發國家的孩童經常有機會接觸到致瀉性微生物,但需要時間建立對這些微生物的免疫力。而這類型的微生物在已開發國家較為罕見或者不容易接觸到,因此已開發國家的人群多數對這些微生物都沒有免疫力。
然而有研究顯示,久居的外國人終將建立免疫力,但它需要幾年時間,而不是幾周或幾個月。因此,旅行者腹瀉通常發生在旅行的前兩周,且大都來自已開發國家的旅者較多。
預防重於治療
預防重於治療,旅遊時應隨時注意並做好防護以減少病源菌入侵的機會:
˙用肥皂洗手可以清除病源菌?洗手絕對是正確的,但作用有限:只憑手上那丁點隨機的細菌並不足以讓旅者生 病,通常需要數以百萬計的細菌數量,才能熬過胃酸。除非手曾經碰觸極髒的東西。
˙旅行者腹瀉的主要來源是在餐館食用道受污染的食物和水。避免很容易:可以購買瓶裝水、將水煮沸或自行消毒後再喝。
˙食物比較棘手,但別以為徹底煮熟的食物就一定安全,因為煮熟的食物也可能被再次汙染。記得選擇衛生良好 的餐館,選擇燙得幾乎吃不下去的食物可以降低腹瀉的風險。
˙選擇與原來口味較相近的食物,這也是為何旅行者腹瀉大都發生在較年輕族群,因為他們較勇於嚐鮮。飲食少 辛辣,多清淡的蔬果,多喝水。
˙可多攝取酸奶或優格,能促進促進腸道菌群的調節,以緩解胃腸道不適。但切記,別過量攝取。益生菌的補充也是可考慮的選項。
˙避免乳製品與固體食物,至少在腹瀉的初期應該避免,因為這類食物不易消化,會增加腸子的負擔。
˙遠離酒精,酒精利尿,會使身體脫水。
˙補充益生元(益生菌的食物),多醣類、膳食纖維等能有益腸道益生菌生長,保持腸道菌群的平衡,提供最大限度避免胃腸道腹痛、腹瀉、便秘等不適。
˙飲料中絕對不要加冰塊,因為冰塊都使用生水製造。
˙在出發前1星期,可以到腸胃科門診或旅遊門診諮詢,先行評估是否進行預防接種,同時準備旅遊時可攜帶隨身藥品。
旅行者腹瀉發生時,該如何自處?
如果不幸中招,不必著急,一般症狀在幾天內就會自然恢復:
˙腹瀉讓身體流失許多水分與電解質,為了避免虛脫(脫水),應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可以喝大量的液體,並補充 流失的鹽分。目前市售有錠狀電解質,方便旅行時隨身攜帶。
˙若無法及時取得電解質補充液,可以用果汁、碳酸飲料或淡茶加糖等取代。在腹瀉持續或有便血的情況下,才需配合症狀使用抗生素,但是這需要醫師處方。僅有低於3%的個案需要住院治療。若回國後出現發燒、咳嗽、腹瀉等症狀,應告知海關人員,及早至醫院治療。
無論旅者做什麼,旅行腹瀉的風險不可能完全消除,若生病了,那就將其歸結為運氣不好,因為您可能只吃了一口不該吃的魚,放寬心情,因為情況可能更糟。萬全準備、小心應對、盡情玩樂才最有益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