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您在吃完海鮮、冷盤或喝完特定飲料之後,很快地或慢慢地感覺腹脹、腹絞痛,接續而來會有多次的腹瀉、甚至合併嘔吐;有些人則會發高燒、血便、脫水、休克,甚至需要住院治療。這個情況,大概就是得了所謂的急性腸胃炎(Acute Gastroenteritis)。
在台灣,尤其是高溫潮濕的夏季,急性腸胃炎非常容易發生。
急性腸胃炎是衛生習慣不良所引起的
急性腸胃炎是這樣來的:
˙食用、飲用污染的食物或飲品
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污染、保存不當的食品;準備食品者的衛生習慣不佳所造成的污染。最常見的污染源是海鮮、肉類、生菜沙拉等。
˙人與人的接觸傳染
多為糞口傳染途徑,直接接觸病患或間接接觸病菌(嘔吐物、糞便、被污染的物品)後,未注意衛生習慣而造成接觸感染。
急性腸胃炎、「食物中毒」、「腸胃型流感」,您分清楚了嗎?
以下表格除了羅列急性腸胃炎的分類,一般我們所稱的「食物中毒」跟急性腸胃炎到底有何區別?還有這幾年很流行的所謂的「腸胃型感冒」,它又是什麼?是感冒嗎?事實上,醫療並沒有這種疾病,是時候該釐清事實的真相了。
成人、幼童、老者症狀大不同
急性腸胃炎的臨床表現、潛伏期隨個體的免疫力、致病菌、毒素種類而有所不同。在大部份健康成人中,僅會引起一些不適的症狀,但對幼童、老者、嚴重病人,因抵抗力差,易引起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等而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得了急性腸胃炎,該注意、紀錄什麼?
1、有無發燒、嘔吐、腹痛?腹瀉頻率、持續多久?
2、排泄物有無血絲或血便?
3、有無頭痛、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4、特殊暴露或旅遊地點?有無類似患者?
5、可疑食物的種類、名稱、攝食時間點及地點?
6、有無剩下的食物?
醫療如何診斷是否為急性腸胃炎
1、一般大都可藉由病人出現的症狀判斷是否為急性腸胃炎,但是詳細感染原需再檢驗。
2、評估病人脫水與電解質平衡狀態。
3、微生物檢查:糞便培養、抗生素敏感試驗
如果出現較嚴重的症狀或是持續48小時以上,就有必要採取糞便檢體進行白血球、紅血球、細菌、病毒、寄生蟲檢測。部分案例需要進行嘔吐物、剩下食物或是血液協助檢測其感染原因。
4、乙狀結腸鏡、大腸鏡檢查或切片:
若病徵持續數日而未見改善,醫師會以大腸鏡檢測大腸以判斷病人是否患有潰瘍性結腸炎。
如何治療急性腸胃炎
˙水份與電解質的補充
急性腸胃炎通常只需提供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即可,即使出現嘔吐症狀情形也需給病患補充在忍受範圍內的水份。
若病患因嘔吐、腹瀉而出現嚴重脫水的現象,尤其是幼童病患脫水情形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需要給予靜脈注射補充含適量的糖與鹽的營養液。一般市售專門用於補充液體流失與電解質的商品(rehydration solution)都可以使用。
˙藥物治療
無論是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大部份是屬輕度症狀,大原則就是補充水分與保持電解質平衡,只需支持療法往往就能痊癒。
一般不鼓勵使用抗生素,即使已經知道引發急性腸胃炎的菌種,仍不鼓勵,因為使用反而會有副作用,例如,腸道正常細菌叢的改變、吸收障礙。但對孩童、老者或免疫不全的人,則須早期使用抗生素。
但是有些菌種例外,如彎曲桿菌、志賀氏菌、霍亂弧菌等嚴重的感染還是需要利用抗生素治療。
止瀉藥物雖然可以緩解症狀,但會延長排除壞菌的時間,反而延長病期。
提醒民眾,急性腸胃炎不是「不吐、不拉」就算痊癒,要「不燒、不痛、不脹」、食慾改善、大便次數、形狀與顏色都恢復正常,才能算真正痊癒。
日常生活要如何預防急性腸胃炎
1、感染途徑主要是經口飲食,進食前保持雙手乾淨是最佳預防之道。
2、廚房中應備兩個砧板,生食、熟食分開處理。
3、處理生食後應洗手之後再調理熟食,以免帶菌的生食污染到已煮熟的食物。
4、食物最好煮熟後再食用,若是食用涼拌,應注意製作過程與保存時的清潔。5、調理場所、器皿、碗盤、容器等也應保持清潔。
6、夏季氣溫偏高,細菌滋生很快,未吃完的剩飯菜一定要冷藏。
7、已開罐的罐頭、加工食品,開封後最好冷藏並儘快食用,以免變質。
8、可適度補充益生菌整,保持腸道菌叢平衡,調節腸胃道的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