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4
文明病很多,尤其是腸胃科,可說是現代文明病的縮影:不僅民以食為天,飲食豐富、多樣性、不均衡、大量刺激性食物、消夜,甚至可以說是飲食過剩,第一個遭受蹂躪的便是腸胃道;且不同於以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模式,壓力、熬夜、加班等實屬稀鬆平常,受自主神經調控的腸胃道也深受其害。
各種因素加總造成大約有20~25%的國人患有輕重不等的胃食道逆流。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醫學新科技可能是全新的發展,也有將舊科技缺點加以改善而來,或者將原本應用於其它專科的技術拿來用在腸胃科上,尤其是醫療器材,技術更是日新月異。但無論如何,先了解需要治療疾病的病因與原本治療的缺點,才更能體會新科技可以為患者帶來何種助益。
胃酸往食道回流導致火燒心
光看在各媒體頻繁出現的胃藥廣告就能得知,胃食道逆流是國人盛行率極高的疾病。粗估目前台灣的盛行率大約是20 ~ 25%。事實上,世界各地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都有升高趨勢。
食物在口腔咀嚼後,吞嚥經過食道進入胃部,混合了胃酸、蛋白酵素,在胃裡做磨碎、攪拌初步的消化工作。因為進食,胃會分泌大量胃酸、蛋白酵素以便消化食物,而這些原本應該在胃裡的消化液,卻往上回流食道,甚至更往咽喉、氣管流動。
胃食道逆流最根本的原因是,食道下端與胃的交接處(下食道括約肌,噴門)的組織張力鬆弛(功能類似鬆緊帶,鬆了,無法關緊就會漏),導致應該只存在胃裡的胃酸往上回流到食道,造成火燒心、嘔酸水等典型症狀;有些甚至跑到咽喉、氣管,造成慢性喉嚨發炎、咳嗽、氣喘、吸入性肺炎等非典型症狀。
如果放任不管,食道長期被胃酸侵蝕,可能引發食道潰瘍、狹窄,造成吞嚥困難。而食道的黏膜細胞長期被胃酸腐蝕破壞而產生病變,造成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這是食道腺癌病變的開始。
胃食道逆流患者多 大都選擇自行服藥
根據調查,大約有50%的民眾發覺自己可能患有胃食道逆流時,一開始都是自行到藥局購買可以中和胃酸的成藥服用,等症狀出現持續1年或更久、或症狀更為嚴重之後才會選擇就醫。
造成部分病人即使症狀嚴重仍不願意就醫的原因是,很多人對胃鏡檢查的不適感心存恐懼,不過這部分因為無痛胃鏡檢查的推廣,利用胃鏡檢查的民眾有增加的趨勢。
常見的內科治療治療方式
胃食道逆流最初階段的治療方式,除了建議病患自我調整生活型態之外,就是搭配藥物治療。
依照症狀,胃藥緩解胃食道逆流的作用主要有4種:
˙制酸劑:中和胃酸,是我們俗稱的胃藥,除了醫師處方用藥,一般民眾也可以自行在藥房購買這種藥劑服用。
˙胃酸分泌抑制劑:這裡指的是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可以完全抑制胃酸分泌,是目前治療胃食道逆流最有效的藥物。
˙黏膜保護劑:降低黏膜被胃酸侵蝕的機會
˙含局部麻醉的胃酸分泌抑制劑:減少胃酸分泌同時減輕疼痛
如果民眾有注意到,大部分的胃藥都是針對「減少胃酸」而設計的,胃酸減少了,自然可以舒緩胃食道逆流症狀,但是民眾更應該擔心的是,胃酸減少或沒有了胃酸,無法殺菌,壞菌會入侵腸胃道;沒了胃酸,食物消化不完整,會營養吸收不良。
因此,長期服用胃藥,就會出現副作用(例如,B12缺乏、低血鎂症、腹瀉、便祕、消化不良、食慾差等),健康也會出問題。
嚴重副作用
慢性胃食道逆流患者最困擾的事情是,藥物只能緩解症狀但無法治本,而長期吃藥又擔心副作用。若停藥,根據統計,胃食道逆流的復發機率高達70%。
1、嚴重的反彈性胃酸分泌
統計顯示,使用PPI的患者,因PPI抑制胃酸分泌,因其它副作用(腎臟疾病、腹瀉、低血鎂、骨折、心血管疾病)的出現,一旦停藥,當PPI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消失了,病患反而會出現比治療前更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因此造成病患不敢停藥,惡性循環,更加依賴藥物。
2、死亡風險增加
2017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報告指出,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類藥物,若長期服用(一年以上),恐有增加死亡風險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