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3
90%的民眾從未聽過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 BE),更不知道巴瑞特氏食道可能是食道癌的癌前病變;
70%民眾不知道胃食道逆流有變成食道腺癌的可能性;
有超過35%的民眾認為胃食道逆流會導致胃潰瘍或胃癌。
Q1、什麼是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BE)?
鄰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鱗狀上皮細胞轉變成柱狀上皮細胞(見下圖),這種變化是在1950年代由英國外科醫師諾曼˙巴瑞特(Norman Barrett)最先提出,細胞會有這種變化大多是由食道胃逆流所引起,而食道腺癌有50%發生率是由巴瑞特症演變而來。
一般認為,鄰近胃賁門的食道黏膜長期在胃酸逆流侵蝕、反覆刺激下,食道黏膜原本的扁平細胞會轉化成柱狀細胞(見下圖),稱為巴瑞特氏食道(Barrett’s esophagus),這是一種癌前病變,醫學的正式名稱為「鱗狀上皮細胞化生為柱狀上皮細胞」。【延伸閱讀:胃裡長出腸細胞,離胃部癌化的路程有多遠?】
在過去,巴瑞特氏食道被認為是食道長期受胃酸逆流侵蝕所造成的黏膜病變,是胃食道逆流的一種後遺症。但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證據支持巴瑞特氏食道與先天基因變異有關,後續的癌化是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交互作用所產生。
Q2、胃食道逆流、巴瑞特氏食道、食道癌有什麼關係?
許多研究顯示,巴瑞特氏食道症與胃食道逆流息息相關,同時也與食道腺癌的產生存在某種關聯性。可以這麼說,胃食道逆流是「巴瑞特氏食道症」的誘發因子,巴瑞特氏食道是食道腺癌的癌前病變(附註)。根據臨床統計,有巴瑞特氏食道症的民眾未來較得「食道腺癌」的機率較高。
附註:所謂「癌前病變」,指的是在正常細胞轉變為癌細胞之前,會有一個過渡期,此時期的變化對身體無害而且大都沒感覺,但一旦有這這個過渡期出現,轉變為癌細胞(罹癌)機率就大幅增加。例如,比較被民眾所熟知的大腸腺性瘜肉就是其中一種癌前徵兆。
Q3、有胃食道逆流,一定會得癌症嗎?
根據衛福部最新發表的癌症統計,食道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6位(不分男性女性則是第10位)。早期食道癌因為沒有症狀,往往難以察覺,而晚期食道癌治癒率不佳、5年存活率僅有10%,因此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
「早期食道腫瘤」,是指腫瘤細胞只局限在表淺的食道黏膜,而且幾乎都沒有症狀。雖然早期食道癌初期難以察覺,但是巴瑞特氏食道由於變異後呈現略為紅色,顏色較周邊組織深(見下圖),很容易由內視鏡發現,因此建議定期健檢,以內視鏡診療及早治療。
根據研究,巴瑞特氏食道症病患發生食道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0-60倍,而發生率是一般人的100倍。
Q4、巴瑞特食道能治癒嗎?
巴瑞特氏食道病患需接受定期追蹤以達到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的目的,而接受追蹤的時間則依照內視鏡切片後病理學決定。
巴瑞特氏食道一般病理可簡易分成三階段:
˙無分化不良
˙低度分化不良
˙高度分化不良
根據美國調查,若確診為高度分化不良的巴瑞特食道症,有6.6%的機在三年內轉變為食道癌,機率為一般人的2300倍。
由於惡化為癌症比率高,無論是什麼程度的分化不良,都建議及早治療以阻斷癌變。依據另一份荷蘭的研究,巴瑞特氏食道經過片狀/環狀電燒(RFA)治療,治癒率超過95%。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