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7
每當病患被診斷出癌症的時候,最初、最直接的反應不外乎是:「第幾期?需不需要開刀?如果不開刀,有沒有其它的方法?能否痊癒?要如何處理才能痊癒?」
早期癌症(0期或1期)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癌症通常要到第2期、甚至第3期以上才會出現症狀),所以大部分早期癌症是在健康檢查中小心篩檢發現。由於早期癌病變細胞還停留在淺層、還沒有侵犯擴散到其它組織,因此只要簡單手術,即使手術方法有所不同,但早期癌治療的預後都非常好。
除了傳統手術,有許多先進的醫療可以治療癌症,例如以內視鏡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與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療消化道(食道、胃、腸道)早期癌症。不需進手術房開刀、恢復期很短、沒有術後疤痕,更重要的是,與傳統手術相較,生活品質幾乎不受影響。
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用微創手術治療,讓傷害最小
和內視鏡大腸切除瘜肉預防大腸癌類似,大部分的癌症只要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癌前病變、早期癌的治癒率都非常高。
目前許多民眾都有健康檢查、定期篩檢的觀念,然而當檢查報告呈現陽性時,有些民眾會因為害怕開刀、危險、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為理由,拒絕進一步的治療。
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要早期診斷晚期治療。雖然國內罹癌人數創新高,但死亡率因受惠於早期發現與治療技術的進步,整體已呈現趨緩。
早期胃癌的治愈率超過90%,而放著不處理,可能會帶來15年壽命的折損。另外,根據研究統計,被診斷出第1期大腸癌的案例,幾乎不會造成壽命的折損。診斷為第2期,估計造成生命折損約1~6年,若診斷為第4期,生命折損達18~22年。
早期消化道癌症的治療方式
需要執行手術的病患須了解手術的適應症、執行過程、可能併發症,若有疑問,請與醫師充分溝痛。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手術過程:
1、舒眠麻醉
2、注射甘油溶液(或其它)至病灶下方,將病灶鼓起
3、在鼓起底部套上金屬切除環套
4、通電、切除病變組織
5、將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手術過程:
1、舒眠麻醉
2、在病變周圍標記切除範圍
3、將甘油溶液(或其它)注入黏膜下層,使病灶隆起
4、依標記範圍環狀切開病變組織
5、仔細將病變組織與下層剝離
6、以電燒刀將其完整切除,進行止血
7、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判斷病變型態。若有必要,需追加治療
黏膜切除術、黏膜下剝離術可能的併發症
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與剝離術的併發症主要與醫師技術、腫瘤大小、腫瘤位置、還有個人體質有關。
主要有2大併發症:1出血、2穿孔。
˙出血又可分為立即出血與術後延後出血。
˙立即出血發生率約10%,但經內視鏡止血即可。
˙因黏膜下注射液體會對造成血管壓迫,術後一段時間注射液被液吸收而失去壓迫作用導致延後出血。
˙出血一般以解黑便(上消化道)或血便(下消化道)表現。
˙穿孔通常以疼痛表現。若併發感染,應立即以外科手術處理。
˙若併發穿孔,會視穿孔位置決定其處理方式。
˙上消化道的傷口,可使用制酸劑與黏膜保護劑。
再細心的團隊也無法保證100%無後遺症,但是醫師的態度與訓練是最關鍵的因素。
術後該注意些什麼?
˙術後初期應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高渣飲食。
˙若有出血,需再執行內視鏡止血術並繼續禁食直到確定止血。
˙若無併發症(出血或穿孔),術後隔日即可從事輕度活動。
病理檢查後的處置
若病理報告指出,切除的檢體黏膜邊緣、下緣仍殘留病變細胞時:
˙再做一次黏膜切除術以清除邊緣殘留的病變細胞。
˙或以燒灼方式將術後殘留的邊緣做治療,以完整清除病變細胞。
˙下緣若仍殘存癌細胞,即表示癌細胞擴散太深,深度已經超過黏膜下層,則需要接受傳統外科手術切除處理。
EMR/ESD,術後需要住院?
基本上並不需要。
ESD是個發展超過10年的技術,是一個協助醫師用最小的微創技術治療疾病的方法,基本上,5年的存活率和手術一樣,但此微創手術的風險或併發症非常少,唯需要一個完善的配合團隊,風險與併發症的發生主要還是跟醫療團隊有關。如果選擇技術不夠純熟或合作不佳的團隊,其風險自然是高的。
至於是否需要住院,大多數的醫療院所會建議住院,主要目的在觀察術後是否有併發症。但是若有很好的醫療團隊,以現在完善EMR或ESD技術,只要術後沒副作用,稍做觀察、休息之後就可以回家,不一定要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