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張先生,事業有成,生性豁達,平時沒有特別的嗜好,只愛美食,而且愛吃辣,吃得非常辣。看似健康,但長期胸悶、胃脹氣成了他不能說的秘密。身體檢查,心臟沒問題,胃也沒問題,一切都沒有問題,群醫束手無策。吃了藥,好像好一點了,又好像沒有很好。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麩醯胺酸」,長期胸悶與胃脹氣問題卻奇蹟似的大有起色,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為腸漏症所引起的「症狀」。而他腸漏問題,可能跟年齡、黏膜缺損、修復力不佳、飲食不正常有關。
腸漏症是什麼?是新的疾病嗎?
不論在理論上或研究上,腸漏症並非新的疾病,也不是全新的概念,早在數百年前即有醫師提出,只是近十年來在分子生物學有所突破後才又重新被重視的議題,市場上急速發展的益生菌就是源自腸漏的概念之一(另外專文討論)。
看著上圖,民眾應該不難理解腸漏是什麼。簡單地說,原本1、分布在黏膜細胞表面的黏液、2緊密相連的腸道黏膜細胞出現漏洞,讓細菌、病毒、未消化完全的大分子(麩質、蛋白質、胜肽等)或毒性物質(農藥、重金屬等)從縫隙跑進血管裡。
這些不速之客藉著血流進入人體會發生什麼事?
很簡單,血液流到哪裡,那裡的器官就會接觸到這些有害物質,甚至啟動免疫系統對抗這些外來物質而導致慢性發炎,民眾可以感受得到的,是許多生理上慢性疾病逐漸出現。
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顯示,腸漏會引起自體免疫(類風濕關節炎等等)、腹瀉、甲狀腺等疾病(見下圖)。
腸漏症,真的存在嗎?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腸漏是一個新名詞,看專家們說得信誓旦旦,許多民眾可能連聽都沒有聽過,甚至有些醫療人員可能也沒聽過。
在過去,腸漏只是推論,只紙上談兵。現在,藉由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連結明顯出現縫隙,腸漏確實存在。
現代人飲食不正常、緊湊的生活模式、工作壓力,再加上老化等因素,導致細胞連結出現縫隙,腸漏就發生了。然而不同個體喜愛的食物不同,生活習性不一,會滲漏進入體內的物質也不盡相同,依照臨床統計,腸漏所引起的症狀五花八門,不同個體會出現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腸漏症目前並未成為公認的疾病,主因在於目前幾種測試腸漏症的方法還存在不確定性與爭議性,也沒有被認可的檢測標準化流程,檢測的結果變異性太大(檢測的敏感度會受生理或疾病狀況的影響)而無法訂出標準值,當然就不存在公認的治療方式。
例如,做小腸鏡切片,然後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這個方法是可以真正診斷是否患有腸漏的方法,但執行起來有其困難度,因為1、小腸鏡不易操作,2、不可能讓每個被懷疑有腸漏的患者做小腸鏡以便確診。
至於抽血、驗尿的檢測方式,精準度隨個體生理狀況會出現極大差異,醫師無法依此檢測做精確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哪種檢測方式都無法訂定檢測標準。由於沒有統一的檢測標準,再加上腸漏引起症狀的多樣性,因此臨床上要診斷個別患者是否患有腸漏症有其困難度。
科學界目前仍在積極尋找可以準確、簡單執行檢測的方式,以「確診」是否有腸漏進而對症下藥找出治療的方法。
什麼時候該懷疑自己是否患有腸漏症?
腸漏只是臨床症狀源頭,引起的臨床症狀非常多元,那麼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了腸漏?依照上圖「腸漏症影響全身」,當您一但出現這些症狀:
1、建議您去看不同的科別,先排除該器官的疾病,若久治不癒,那麼您應該懷疑可能是腸漏所引起的。
2、至於腸胃問題,若您有不明原因的腹痛、腹瀉、腹脹等困擾,您就更應懷疑是患了腸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