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
胃食道逆流與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Achalasia)兩者之間的差異,就賁門的生理功能而言,剛好相反,一個是賁門閉合有問題,一個是賁門打不開。
食道與胃的交接處稱為賁門,賁門大開或閉合不緊密會導致胃酸逆流(GERD),而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Achalasia)剛好相反,賁門緊閉,打不開,導致吃下去的食物、喝下去的水「卡在下食道」,造成吞嚥不易、飯後嘔吐、食物逆流等症狀。
80歲的宋先生在40幾歲就已經發現吃飯時吞嚥有困難,因為還吞得下,就一直忍著沒有就醫檢查治療。大約在3年前,他發現吃飯的時候食物卡在胸口,吞不下去了,飯後不久食物就被吐出來。已經刻不容緩,直接到醫學中心檢查。醫師告訴他得了一種罕見疾病 – 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Achalasia)。於是接受肉毒桿菌注射以鬆弛賁門平滑肌,讓食物可以順利滑入胃內。3個月後,接受第二次注射,但也僅維持一個半月的時間。由於無法順利進食,長期營養不良,當他來診所看診時體重剩不到40公斤。我們評估之後,決定利用特殊支架將他的賁門撐開。到目前為止,這個物理治療成效良好,雖然每隔半年,還是得回診重新用支架撐開賁門,但比起其它的治療方式,支架治療更適合宋先生,目前體重已經朝60公斤邁進。
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Achalasia),是怎麼回事?
在正常情況下,食物進入食道後,隨著食道這個輸送帶抵達末端的下食道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賁門)藉由神經反射作用→放鬆(打開)→食物順利進入胃→繼續進行下一階段消化步驟 (上圖左)。
「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是因為賁門括約肌無法放鬆,因此賁門保持在收緊狀態無法打開,食物難以通過,絕大部分的食物都被卡在下食道(上圖右),會引致胸痛、反胃,最後導致嘔吐、食物逆流、吸入性肺炎等。因為進食之後造成的不舒服,久而久之,可能不想進食,若不治療,人體長期營養不良會一直消瘦下去。
賁門(下食道括約肌)發生了什麼事?
主因在於控制下食道括約肌(賁門)放鬆的神經細胞功能喪失(病變或退化),無法釋放神經傳導物質指揮平滑肌放鬆,才會讓賁門持續維持在緊閉狀態(遲緩不能)。
導致神經病變或退化的原因不明。
誰可能患有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
根據統計,此疾病發生率約為1/10萬,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以分布在30~50歲為最大宗,男女均等。
大部分的患者一開始是以漸進式的吞嚥困難為主要表現。因此,若有吞嚥困難伴隨營養不良、體重持續減輕、吸入性肺炎(可能被誤診為胃食道逆流)、精神性厭食症等都可能是此疾病的風險族群。
該如何診斷是否患有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而不是其它疾病?
可藉由1. 食道X光攝影、2. 胃內視鏡合併括約肌張力檢測、3. 食道蠕動機能檢測或 4. 高解析食道測壓儀檢查診斷。
當臨床上懷疑患此疾病時,上消化道x光攝影檢查可作為第一線篩檢檢查。
胃內視鏡檢查可以排除是否為其它疾病(腫瘤等)所造成的阻塞,例如,食道癌(腫瘤阻塞)、查加斯病也會導致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
要如何治療?
不論哪一種治療方式,目的都在「開胃」─ 賁門放鬆打開,讓食物可以順利經由賁門進入胃內。所有的治療都在改善症狀,對神經病變並無法根治。
表格說明:
1、想要長久治療,內視鏡肌肉切開術(POEM)是最好的方式。若不適合內視鏡或外科手術者,可以考慮利用支架放置法。
2、支架並不是一直放置在賁門,通常放置1~2週就會移除,效果類似氣球擴張術,但效果更好、更安全。當再次狹窄時,可以重複放置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