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6
無論哪種打嗝,中文的說法只有一種,但其實打嗝在台語、英文都分2種,一種是看似人畜無害的「飽嗝」,台語為「拍呃仔」,英文稱「Burp」;另一種打嗝是傳說中打100次就會掛掉的恐怖打嗝,台語稱「呼噎仔」,英文稱「Hiccup」。
不同於酒足飯飽之後打個「飽嗝」,排出胃內的氣體,是舒暢、滿足的標誌。今天要談的「此嗝非彼嗝」,是與橫隔膜、肋間肌、中樞神經、迷走神經相關的「持續性打嗝」,這種抽筋式打嗝可能連打幾分鐘、幾個小時、甚至持續好幾天、好幾個月,如果會讓人嗝得這麼厲害、連續幾小時以上,那絕不是普通的疾病,大家可能也猜不到,因為民眾不會將打嗝與中風、多發性硬化症、肝腫瘤、肺腫瘤、腦膜炎等重大疾病畫上等號。
打嗝是怎麼發生的?
打嗝是種「神經反射」。神經反射的意思就像民眾看到車子衝過來,想都不必想直接拔腿就跑。打嗝主要是因為橫膈膜強烈收縮引起,而橫膈膜收縮已知與膈神經、迷走神經、中樞神經有關。
讀者聽過抽筋吧?抽筋又稱痙攣,是很多人都曾有過的經驗,簡言之,就是身體某一組肌肉突然不聽使喚,僵硬、緊繃,導致劇痛。比較常聽到的「機轉」,就是神經末梢不正常的放電,導致肌肉持續收縮無法放鬆。
打嗝,其機轉類似抽筋,是控制橫膈膜的迷走神經不正常放電(或受到壓迫),導致橫隔膜非自主性、間斷性和痙攣性地收縮。
在生理功能上,橫隔膜是肌肉構成的圓弧形隔膜,是胸腔與腹腔的「隔間牆」(詳見下圖),主要與呼吸相關。吸氣時胸腔需要足夠的空間容納膨大的肺,橫隔膜會往腹部下壓,相反的,呼氣時橫隔膜往上往胸腔推擠出空氣。
控制橫膈膜肌肉的神經包含掌管收縮的膈神經與掌管放鬆的迷走神經,兩者運作呼吸功能。
一旦這些神經遭受刺激,就會牽動呼吸運作,並以急遽吸氣作為反應,空氣通過急遽變窄的聲門就會出現特別的打嗝聲音。打嗝頻率可達每分鐘4~60次。
打嗝與重大疾病有何關連?
前面提到的迷走神經,從延隨(腦部,中樞神經)出發,一路沿著食道兩旁、延伸到胸腔、腹腔(詳見下圖,迷走神經及其分布),其神經分支縱貫全身各大器官與橫隔膜,支配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心跳、血壓)、消化系統(包含吃飽的訊號)、腺體的分泌、聽覺、味覺、言語與吞嚥。
在迷走神經通過的路徑上,任何器官或組織有不正常的發展就可能影響迷走神經,所以只要腦部、肺、心臟、肝、腸胃等任何一部位的迷走神經受到刺激(例如中風出血或長腫瘤壓迫),都可能讓迷走神經異常放電、橫膈膜痙攣,引起打嗝。
打嗝持續多久才有問題?
大部份的打嗝,都只是暫時性,只會持續數分鐘,例如因為壓力、焦慮、過度興奮、吃太快、吃太多、辣食、飲酒、營養缺乏等等所引起的「短暫性打嗝」,一般而言並不需要使用藥物,大多可自行緩解。
若是因為疾病引起的打嗝,可能就會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更久。 打嗝只是顯而易見的症狀,若是發生重大疾病應該會伴隨其它症狀,根據統計,刺激迷走神經所引起的打嗝,80%以上是腸胃道出問題,例如胃潰瘍、胃脹氣、胃食道逆流、胰臟發炎等等。
若持續性打嗝超過30分鐘以上,可能暗示著生理出現嚴重變化,可以先到腸胃科就診,找出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不論是打飽嗝或持續性打嗝,都會連帶影響賁門的開合,最明顯的就是食物、胃酸會逆流到食道甚至咽喉 (人們常戲稱為「反芻」),久而久之,即使沒有出現重大疾病,也可能導致胃食道逆流。所以要保持身體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