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8
皮膚黃,可能是肝病、其它疾病或食物引起。
疾病引起的皮膚黃,醫學上稱黃疸。黃疸除了將皮膚染黃,最重要的指標,眼睛的鞏膜 (眼白部分)也會被染黃,食物會把皮膚染黃,但鞏膜不會變黃。
皮膚黃就是肝生病嗎?
皮膚黃不一定是肝病,但只要出現黃疸幾乎可以斷定是肝病。
黃疸是最為人們熟知肝功能異常的症狀之一,也是醫學上判斷是否罹患急性肝炎的依據,肉眼可見的特徵是皮膚、眼珠白色部分(鞏膜)被金黃色的膽色素染黃。
除了肝病,少部分黃疸是其它疾病引起的,例如,剛出生嬰兒的黃疸、因蠶豆症溶血、因膽道阻塞所引起的黃疸等都屬非肝臟疾病所引起的黃疸。因此,黃疸與肝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果民眾沒有蠶豆症而出現黃疸要盡快就醫檢查。
另外,如果吃太多紅、黃色的蔬果(例如,紅蘿蔔、木瓜、芒果等)造成血液中過高含量的胡蘿蔔素(醫學稱「胡蘿蔔素血症」)在皮膚沉澱,皮膚也會變黃。胡蘿蔔素會經由皮脂腺分泌出來,造成全身皮膚(含手掌)變黃,但是眼白(鞏膜)不是皮膚,沒有皮脂腺,所以不會被染色。少吃這類食物,黃色素沉澱就會消失。
所以民眾要自行判斷是否黃疸的標準是,皮膚、眼白(鞏膜)都變黃才最準確。
為什麼肝生病會出現黃疸?
人生病,無法有效率地工作,肝生病,工作效率也會變差。
生病的肝臟無法有效處理膽紅素,造成血液(血漿)裡大量金黃色的膽紅素(高膽紅素血症)流進組織,組織中彈性纖維含量較高的部位(例如,眼鞏膜、黏膜、皮膚等)很容易與膽紅素結合,因此可以說是過量的膽紅素將組織染黃。
膽紅素是怎麼來的?為何要被處理?
肝臟是代謝、解毒器官,舉凡所有人體不要的閒雜事務都需要肝臟處理。每天都有許多壽終正寢的紅血球,紅血球屍體也需要被處理,在脾臟破壞後,平時攜帶氧氣的血紅素先被代謝成「游離膽紅素」〈金黃色或橙黃色,脂溶性〉,再進入肝臟加工成為水溶性的「結合膽紅素」。被完全處理過後的膽紅素會成為膽汁的一部分,隨膽汁酸鹽一起進入膽囊(讀者還記得吧!膽汁是肝臟分泌的)。
當我們進食,膽紅素隨膽汁排入十二指腸,進入消化、排泄循環,最終隨糞便排除。這也是很多民眾的疑問,不論吃何種食物,為何便便大部分都是黃色的!
大約80%的膽紅素是由血紅素轉變而來,肝臟每天至少要處理這麼多的膽紅素,如果生病無法處理,就會累積並隨血液到處流竄,造成皮膚、鞏膜染色。
皮膚變黃,要怎麼判斷是不是肝臟生病?
首先檢查自己的眼白是不是也變黃。如果沒有,可以回想看看最近的飲食,對紅、黃的季節性食物是否過量食用,例如,胡蘿蔔、芒果或木瓜等。如果沒有食用過量,再看看小便是否變黃,如果小便變黃,要即刻就醫,小便也會因為膽紅素過高而變黃。
眼白變黃、小便變黃,有很大的可能是肝臟生病、發炎了,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或非酒精性脂肪肝、甚至可能是肝硬化。肝生病愈嚴重,血中膽紅素愈高,眼白就愈黃。對自己身體的變化,必須靠自己觀察,如果有足夠的警覺性,要護肝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