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0
根據2009年公布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共有2,596位19~65歲民眾參加體檢抽血,檢測分析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結果發現,有將近70%的女性呈現不足狀況,男性為60%。
根據這份資料看來全台超過一半的民眾需要補充維生素D,但是現新的研究這麼多,各家說法都不相同,是要根據舊有的資料,還是根據現階段的研究?補多少劑量才正確?
維生素D已不僅僅只是維生素
在前一篇有關維生素D的文章裡,我們曾就維生素D是維生素還是荷爾蒙做過探討(延伸閱讀:維生素D新思維,是荷爾蒙且影響廣泛),維生素D更像荷爾蒙而不只是維生素。
1、傳統的研究,對高等動物與人類而言,維生素D是作為「維生素」,可以刺激鈣、磷在腸道的吸收,也增加骨質的質量、塑型骨骼,嚴重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佝僂症或軟骨症,也就是說維生素D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營養素。
2、最近維生素D的研究更積極,且已確認維生素D是類固醇荷爾蒙。荷爾蒙透過與特定接受器(受體,receptor)結合,傳達訊息給細胞,以啟動特定細胞的生物反應。根據研究,腦、攝護腺、乳房、大腸、免疫等細胞都有維生素D表面接受器。
應該這麼說,維生素D既是維生素,更是荷爾蒙。
維生素D與各種疾病的研究成果
過去數十年,維生素D與身體健康的研究範圍更多、更廣,維生素D還有造骨以外的功能,在慢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上扮演重要角色,包含保護腎臟、心血管功能、減緩代謝症候群、調節免疫反應、減輕發炎反應、減少睡眠障礙、預防阿茲海默症、促進認知、降低憂鬱發生等。部分研究列舉如下:
˙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體內低濃度的維生素D會增加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的臨床復發風險。
˙臨床統計,在克隆氏與潰瘍性結腸炎的成人患者中,維生素D缺乏率分別為22%~70%與45%。
˙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刊登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尼古耶博士(Bahareh Nikooyeh)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對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所幫助。
˙2011年6月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發表在臨床營養學期刊的研究,若攝取足夠維生素D(每天600 IU),有降低男性心臟病發生的風險。
而維生素D與癌症的研究數量也不遑多讓,比較受到關注的是維生素D在結腸癌、前列腺癌與乳癌上的作用。從流行病學探討,體內維生素D濃度越高,觀察到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會變低、乳癌發生與死亡數的風險較低。
˙《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刊登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在長達5年的追蹤分析發現,受試者血中維生素D若低於建議攝取量,罹患直腸癌的機率增加31%,反之,高於攝取量則降低22%。
上述例子只是部分的研究成果,正在進行中維生素D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的研究更是多到不勝枚舉。然而,對民眾而言,維生素D既然這麼重要,誰需要補充?補充多少才夠?
既是維生素、又是荷爾蒙,該怎麼補充才正確?
一開始就提到的營養調查,國人大概有50%以上的民眾維生素D是不足的,以客觀論,體內維生素D不足的人都需要補充。
怎麼補?
飲食均衡,多曬太陽都可以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如果無法獲得足量,可以吃維生素D補充品。
要補多少量才是正確的?
新研究所使用的劑量並不能夠作為服用的參考,因為研究數據還不是很充分,所以也別盲目地補充,不是劑量愈高就愈好。建議的補充量以食藥署建議的攝取量做為標準,最低每日400 IU(國際單位),上限為在2000 I.U.,而該補充多少量,要看自己血液中維生素D的濃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