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1
Q1:天然來源的維生素D2 & D3有什麼差別?
維生素D家族不小,目前已經知道維生素D以5種形式存在,即維生素D1、D2、D3、D4、 D5,其中D2(麥角鈣化醇ergocalciferol)與D3(膽鈣化醇cholecalciferol)是目前所知與人類營養最有關聯的兩種形式,可以真正被人體活化利用。
除了日曬之外,比起其它營養素,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不多。維生素D2可從酵母或植物性食物(香菇、木耳等)獲得,而D3來自由動物性食物(魚、肉、奶、蛋等)。
Q2:吃進來的維生素D,身體就可以直接利用它嗎?
不行。不論是吃進來的D2、D3或者皮膚經日曬後製造的previtamin都沒有活性,都只是「半成品」。
當紫外線照射到存在於表皮的7-脫氫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會形成前維生素D3(Previtamin D3),接著會再轉換成維他命D3(見上圖)。
不論來自於食物的維生素D2、D3或皮膚合成的D3,都必須再經過肝、腎兩次轉化形成1,25-(OH)2D (1,25-二羥膽鈣化醇,維生素D3的在體內的活性形式),才具備生理活性。
這就好像我們先把食材預先準備好,該挑、該洗、該處理的要先處理,然後放在冷凍庫裡備用,有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稍微煮一下就可以食用。
不過,如果肝臟或腎臟生病了,可能會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過程。
Q3:補充維生素D,D2或D3有差嗎?
如果從自然的觀點來看,陽光照射皮膚所製造的Previtamin D3,會直接轉換成維生素D3(見上圖),因此理論上,維生素D3對人體會「比較好用、方便使用」。
過去普遍認為,用於治療維生素D缺乏的效果,D2與D3是一樣的。
不過近年來有較多研究發現,維生素D3可以在體內留存的時間比較長、跟細胞的結合力比較強,所以現在許多專家建議儘量選擇D3當做補充品。
下面表格將維生素D2、D3稍作比較:
Q4:為什麼不直接吃有活性的維生素D3?
從第一張圖片可以看出,不論維生素D2、D3或皮膚製造的previtamin,都需要經過肝臟、腎臟兩道程序轉換成「有活性的維生素D」,轉換需要時間,當人體有需要的時候再轉換就可以了,所以血液中的「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並不會一下子變得太高。就像煮三餐,想吃多少煮多少,才不會浪費食材。
活性維生素D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調節血中鈣離子。如果直接吃「活性維生素D」,被吸收後直接進入血液,會很快讓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升高,容易產生高血鈣問題,等同中毒。
目前只有洗腎患者(腎臟功能太差)才會建議補充「活性維生素D3」。
一般人建議補充「非活性維生素D3」。
活性、非活性維生素D補充品要怎麼分辨?
一般非活性維生素D3補充品都使用國際單位IU,活性維生素D3則以微克(μg)表示,看清補充品的劑量單位,才不會選錯。
Q5:補D,不要超過多少單位才不會中毒?
一個成年人,維生素D每日補充400 IU是安全的。但維生素D為脂溶性,不易排出,吃多了恐怕會中毒。
然而有些民眾因為檢測後發現維生素D嚴重不足,於是開始補充高單位的維生素D。這也可以,但以每日不超過2,000 IU為原則,而且在吃的同時要抽血追蹤,先達到基本目標20 ng/mL,之後再降低劑量。補到什麼時候?看驗血結果而定,達到30 ng/mL以上最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