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邦基
李宜霖診所 資深顧問醫師
益生菌的補充原則
1、日服百億菌,不超過一兆菌,天天長期服用。多吃天然蔬果,少吃高溫處理之高脂紅肉,與抗生素、類固醇服用須間隔兩小時,不與含亞硝酸鹽(胺)食品(香腸、火腿、培根、熱狗、魚蝦乾)同時進食。
2、植物性乳酸菌比動物性的好。植物性有發酵豆奶、泡菜、味噌、醬菜、納豆、臭豆腐、紅糟、食醋等;動物性有酸奶、優酪乳、乾酪、奶油等。
3、活菌需冷藏在2~8度C,乾燥、避光,效期約兩週。在胃酸低時服用,如飯後或睡前,經由種種包裝技術,如晶球、凍晶、多層微粒包埋、真空處理奈米技術,可改善菌體之存活。死菌不能提升菌數,但有調節免疫、膳食纖維之功能。
4、補充多種共生相容的菌種比單⼀菌種好。液劑、粉末、顆粒劑型比錠劑型好,服用時宜多喝水。
5、除了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抗老益生菌(Gerobiotics) 也是將來熱門的產品。
6、最近的糞菌(微菌叢)移植(FMT)⽅法,療效不錯。將來後生元(Postbiotics) 產品,以腸道菌之代謝物合成小分子藥物,值得期待。
7.、目前透過腸道菌群的次世代基因定序分析,可以檢測出個⼈化的腸道菌相指標,分辨出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射菌門、梭狀菌門、疣微菌門的含量比率。預測其與疾病的相關風險,從而由飲食及其他方式來降低其可能的風險。
腸道菌相失衡、菌群生態失調(dysbiosis)
與各種疾病有關,包括:
消化不良、逆流性食道炎、發炎性腸疾患、腸躁症、大腸息肉、憩室症、大腸炎、大腸直腸癌、痔瘡、腸漏症、乳糖不耐症、乳糜瀉、白色念珠菌陰道炎、幽門桿菌感染、過敏、氣喘、肺炎、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代謝症候群、肥胖、糖尿病、高膽固醇、慢性腎臟病、尿毒症、膽結石、脂肪肝、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症、粉刺、蛀牙、角膜炎、乾眼症、骨鬆、乳癌、胰腺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唐氏症、老化等,不一而足。
文獻與最新研究
.早年西方的醫學專家們 ,就有老化/死亡/癌變 始於腸,乳酸菌長壽說等種種的看法。
.保加利亞人因服用酸奶而長壽,酸奶含乳酸菌(LB),推論乳酸菌對健康的好處,有了微生物介入療法的概念。(後來研究發現是人瑞的B菌量比一般人要高60~100倍,B菌因而有長壽菌之稱)。
.中國早期有黃龍湯糞汁治病的故事,也是取其糞便中益生菌的補充原理。
.最近有研究指出乳酸菌可以通過調節免疫-凝血相互作用來減少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肺損傷。
腸道健康之指標
益生菌在腸道是否充足(好菌佔優勢),菌相是否平衡具多樣性,可從糞便及腸氣(屁_來評估。
1、糞便:
.顏色越近金黃(褐)色越好。
.一天的量約100~300公克,硬度適中,如香蕉或牙膏一般,排便不費力。
.排便時間約5分鐘(2~10分鐘)。
.一天排便1~2次,(1天3次~3天1次),不可少於一星期3次。
2、腸氣(屁):
.一天排氣200~1000CC,平均500CC,次數5~10次以上。
.腸氣的成分99%是無臭的,包括氮、氫、氧、甲烷、二氧化碳。
.有臭味的來自硫化氫、糞臭素、氨、酚、吲哚、甲苯酚(大量甲烷、二氧化碳也會臭)。
.食用大量蛋白質、脂肪時臭味較濃,顯示害菌腐敗作用活躍。
腸保安康(體內環保之道)
1、飲食:
˙三餐正常規律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少量多餐,七分飽,生熟各半。
˙以植物性80~85%,動物性15~20%比例為原則(素食養益菌、葷食養害菌)。
˙多補充酵素、益生菌、益菌生或益生素(益生菌生成萃取液)及益生源素。
˙每日飲水量為30CC/公斤體重以上。
2、腸道機能:
˙每天排便、排氣,慎防便秘。
˙睡足7小時,充分休息,必要時午睡20分~1小時。
˙適度運動,每日30分鐘,日行7500步。
˙良好的呼吸,保持正常體溫在37度C左右。
3、心情:
正向思考、心存善念、笑口常開、知足常樂、愛與感恩的心、紓壓愉快、有了幸福感,免疫功能自然好。
延伸閱讀:健康之鑰 益生菌(上)
延伸閱讀:健康之鑰 益生菌(上)
–
建議參考資料:
1、新谷弘實: 腸道健康法 不生病的關鍵秘密。晨星出版2010.01
2、陳邦基:健康之道,首在保腸。長庚醫訊2010.09
3、陳邦基:漫談益生菌與人體健康。長庚醫訊2012.08
4、陳邦基:腸道菌與人體健康及疾病。長庚醫訊2015.01
5、陳邦基:腸道健保 功在抗老 腸道菌與人體健康。長庚醫訊2019.01
6、蔡英傑: 腸命百歲。時報出版2019.03
7、吳明賢:腸道改造大作戰。康健2022.07
8、台灣微菌聯盟:第五屆台灣微菌聯盟學術年會-微菌精準醫療新世代。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