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要過農曆春節,先跟大家拜個早年。過年前選的這個題目,是台灣人的風俗習慣,過年團圓、吃吃喝喝,吃得豐盛,相對也吃得比較油膩,想在過年之前先讓大家大概知道如果有膽結石的問題要如何照顧自己、保養自己。
照慣例,先講個故事。約在3、4年前,有個病人在過年之後沒幾天,從廈門搭飛機趕回來找我,說他肚子右邊好痛。他原本就有膽結石,但平常過得還不錯,吃的方面也沒有問題。在當年的除夕夜跟朋友大吃一頓,突然間肚子痛起來。那時候還沒有COVID-19,兩邊往來也很容易。除夕過後2天,他實在受不了,搭飛機回來。他雖撐住了,結果一看,整個膽囊腫大、發炎,是石頭塞住了,於是趕緊幫他轉到醫院開刀治療。
突然想起這個故事,想要在過年前提醒有膽結石的人要如何好好過年。
以前在醫院需要值急診班,過年期間最多到急診就醫的,一是急性腸胃炎、吃壞肚子;另一就是膽結石發作或是膽管結石發作。過年前來談一下這個題目是滿重要的。
什麼是膽結石?結石是如何形成的?
名稱就已經說明一切,膽囊裡有石頭,就是膽結石。至於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原因非常多,但若問醫師為什麼會有膽結石,最常見的答案就是沒有理由,反正就是會有,有些體質就是容易會有結石。
膽結石至少一半以上是膽固醇結晶所形成的石頭。但這種膽固醇的結晶跟血液中的膽固醇沒有直接相關,不是血中膽固醇高就會有結石,一切正常的人也會出現結石。這是因為膽囊內壁卡了一個髒東西,而膽汁裡的膽固醇濃度本來就比較高(膽固醇過飽和),慢慢地膽固醇就會卡在髒東西上,愈卡愈多。當人在走走動、膽囊收縮,卡滿膽固醇的髒東西就掉入膽囊裡,這個就是膽結石。
外國人約80~90%以上膽結石都屬膽固醇結晶。每個人膽囊裡膽固醇的濃度都偏高,當膽囊壁發炎、破損、或其它小毛病,膽固醇就會慢慢附著在上面,最後形成大塊的膽固醇結晶,掉落之後就成了膽結石。這是最多的。
少部分結石是鈣離子的沉積,包括細菌感染(從腸道進入膽管、到膽囊),造成感染與鈣離子的沉積。常見的是碳酸鈣、硫酸鈣。
與外國人相比,東方人比較多的是膽道感染,逆行性感染的鈣離子沉積所形成的石頭的比例較高。
兩者石頭的成分稍有不同,但台灣人膽固醇結石也不少。膽固醇結石比較黃、白,如果是鈣離子結石,看起來比較黑或呈現咖啡色。但不論石頭是哪種物質形成的,都是石頭。
若發現膽結石,到底要不要開刀?
膽結石要不要治療取決於急性期、慢性期到底會不會造成重大的傷害。
牽涉到兩件事:
1、石頭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急性期是否會造成膽囊發炎?
2、膽囊結石久了,是否會造成膽囊癌?
第1個問題,膽囊結石危不危險?
若沒有症狀、沒有痛過,依照過去的研究,80%以上的人一輩子都能相安無事。反之,若膽結石曾引起疼痛,約50%還會重覆的發作。
健檢發現膽結石,無論是何種結石,要趕緊回想是否曾有膽囊疼痛過的經歷?
典型膽結石引起的痛,是吃完飯之後,在約半小時~1小時左右的時間,右上腹部會疼痛,可能會痛到背部肩胛骨,疼痛持續半小時到一小時。疼痛可能隨時間褪去,這是膽結石疼痛的主要症狀。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典型,部分人是腹部中間疼痛,也會往後背部延伸。
有結石但沒痛過,80%以上一輩子都能相安無事,石頭就留著,不會造成影響。若有時候會痛、不痛、又痛,膽囊重複發炎,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考慮將其切除。
第2個問題,膽結石是否會造成膽囊癌?
有人做過長時間的研究,雖有膽結石,膽壁也沒有增厚,這類膽結石也沒有問題。
但是約有10%的人,有膽結石、膽壁增厚、甚至膽壁有鈣化的現象,這有機會變成膽囊癌。這部分就需要把膽囊切除,以絕後患。
有膽結石要注意哪些事?有什麼方法讓它不要發作?
膽囊是作為水庫般的調節功能,暫時儲存膽汁。進食後膽囊收縮將膽汁擠出至小腸,幫助脂肪的乳化、吸收。
如果有膽結石、不想把膽切除、想保留膽囊,做法就是避免讓膽囊強烈收縮。
膽結石為何會導致疼痛?石頭剛好塞住膽汁出口,後面的膽汁無法被擠出,就會導致膽囊腫大、發炎、疼痛。
不想讓膽囊炎發作,就要避免膽囊強烈收縮,膽囊強烈收縮會把石頭噴到膽汁出口、塞住出口。
不想讓膽囊強烈收縮,就是不要吃太油、不要吃太辣、不要短時間內吃太多。膽囊會知道老闆吃了很多油脂,它一心一意只想幫助消化,當吃得愈油膩,它收縮愈用力,就愈有機會將石頭擠向膽汁出口、堵塞出口。
萬一真的有感覺不適,除了祈禱,還可以熱敷。熱脹冷縮,膽囊可能感受到溫度而放鬆,卡住的石頭可能因此掉落下來。
如果疼痛無法緩解,就只能掛急診,接著可能就是後續的診療、外科處理。
按摩或跳一跳,可以讓結石掉下來嗎?
不是不可以,但當石頭卡住時,並不容易讓結石掉落。
是否可以只拿出石頭,而不要把膽囊切除?
醫師並非狠心只想把有結石的膽囊切除。有大規模的研究顯示,膽一旦有結石,不會只有一顆,很容易有第二顆、第三顆、…。
即使如大家所願,開刀只將結石移除,再把膽囊縫合,技術上這一點都不困難。把現有的結石移除後,過一段還是會復發(再長出結石),然後再開一次刀、再除除石頭、…?
請記住,身體只要開過刀、有傷口,就會造成沾黏。第一次開完會沾黏、再次開刀更容易沾黏,之後就會因為嚴重沾黏而無法開刀。所以當膽囊有結石、有症狀、有風險,別等待,直接開刀將膽囊切除。
除了膽囊結石,還可能有膽管結石
有時候不是只有膽囊會結石。肝臟製造的膽汁會經膽管流到膽囊儲存,一部分往下流向總膽管,因此,有時候總膽管也會出現結石、甚至肝內膽管也會有結石。就此情況而言,東西方略有不同,西方人很少發生膽管結石,東方人較多,原因不明。最有可能的原因是細菌從十二指腸逆行性感染,往上至總膽管,造成局部發炎、受傷,因而造成總膽管結石。總膽管結石不會有膽固醇結晶,而是鈣離子沉積。一般細菌感染的結石都屬咖啡色的結石。
膽囊結石若沒有症狀,可能一輩子相安無事,可以不處理。但是,膽管結石到底要不要開刀?
膽管就像下水道,膽囊像水庫,水庫有石頭可能無礙,但是水道有石頭很容易就塞住。因此,膽管確定有結石,絕對不要拖著不管。不論是利用手術、內視鏡,都要把結石清乾淨,因為即使放著也不會變好,一定要處理。
膽囊瘜肉和膽囊結石有何不同?
瘜肉就是小贅肉。臉上、脖子、腋窩等都可能有小贅肉,膽囊瘜肉就是類似的小贅肉。
瘜肉要不要緊?主要的判斷依據在於瘜肉的大小。
根據過去的研究,瘜肉大小超過1.5公分,可能有惡性病變的機會,一定要開刀切除膽囊。若是在1公分以下,大概不會有病變的機會,持續追蹤就可以了,如果持續變大、長得太快、或膽壁有鈣化或其它蛛絲馬跡,就可以考慮把膽囊切除。
需要把整個膽囊切除的原因不是醫師的技術不佳,無法只單純切除瘜肉,而是因為反覆開刀會造成沾黏。
膽囊切除後,有什麼後遺症?或需要注意的事項?
分兩個部分。
1、膽囊急性期開刀,會有什麼問題?最嚴重的情況是,外科醫師誤把總膽管”結紮”掉。
膽囊開刀還是要把總膽管留著,因為需要它讓肝臟分泌的膽汁流到小腸。但是有時候可能會不小心把總膽管切了(結紮),這問題就大了,因為膽汁無處可排(無法流入小腸),就會造成黃膽。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除了偶而可能出血、滲漏之外,膽囊切除手術的成功率在90%以上,所以不必太擔心。
2、膽囊開完刀之後的慢性期。沒有膽囊的調節(儲存膽汁),當需要較多的膽汁時,膽汁不夠,不需要膽汁的時候,膽汁又一直流掉(肝臟隨時都在製造膽汁)。
膽囊開完刀最常見的狀況是飯後容易腹瀉,因為沒有足夠的膽汁乳化脂肪所引起的。至於把膽切除之後,會不會變得沒有膽量?應該不會,膽量是在心裡。
為什麼一個人有沒有勇氣會用有沒有膽來形容?
這是老一輩中國人的看法,國外不是用”膽”形容而是用”guts”(腸子)形容膽量,老外是認為勇氣來自腸子。但無論如何都歸腸胃科管,最有勇氣的科別是腸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