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一熱門題目,糞便移植(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FMT)。眼角膜移植是最早出現的移植,後來有心臟、肝臟、腎臟移植等,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而最近可能有很大機會可以在報章雜誌看見『糞便移植』。
一般的移植手術,最困難之處在於donor(捐贈者)。在東方社會,民眾對於身體有異常的執著,對於器官捐贈會多所考慮。但若是糞便移植,民眾可能會躍躍欲試,因為捐一點自己不要的糞便幫助別人,可說是『垃圾變黃金』。
糞便移植有很多的基礎研究,今天就藉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
文獻、資料回顧
先回顧一下前2周直播的部分幻燈片內容。
1、人體的腸道菌群
腸道菌群數量比人體細胞多很多。甚至有科學家計算過,腸道菌基因的數量是人體基因數量的100倍,更有書籍提及,身體只有1%是自己,而腸道菌群佔大部分。
腸道中的菌群是變動的,每天都不相同,但有其規律性。嬰兒剛出生時,腸道是無菌的,出生時不論是經過產道或剖腹手術,就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腸道菌群,三歲左右逐漸趨向於穩定,六歲之後腸道菌群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動,除非有很大的刺激。這也是為何我們不斷地強調腸道菌群,大家也常聽到要吃益生菌,最大的原因是,腸道菌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
2、腸道裡的微生物
這張令人震撼的照片來自2020年國家地理雜誌,是將腸道黏液層上層做特殊染色處理,每一個顆粒都是一種菌(不是藥),菌叢極為豐富。這些菌一起幫身體工作,達到每天的生理需求。
3、腸道結構
健康的腸道,需保有完整的黏液層(Mucus)。
右邊圖片是腸道結構,最上面有很多絨毛狀的結構,絨毛上就是黏液層(半透明狀),又分外層與內層。在黏液層裡可以看見有很多類似蟲蟲的腸道菌在裡面悠游。現在的研究知道,腸道菌很重要,腸道黏液也很重要,因此,要維持腸道的健康,黏液層要豐厚、菌叢要豐富要多樣性。
4、小鼠結腸微生物群
這張也是得獎的照片。
.右下角藍色區域是腸道黏膜細胞(上皮細胞),
.左上角有著繽紛顏色的顆粒狀是腸道菌,
.中間綠色是腸道的黏液層,把腸道細胞與腸道菌隔開。
腸道菌通常不會直接影響腸道的上皮細胞,因為中間有一層厚厚的黏液層。但是當黏液層變薄或消失,腸道菌就會直接影響腸道上皮細胞,腸子就會生病。
5、腸道就是一個生態系統(Ecosystem)
這目前是醫學界的共識,腸道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Ecosystem)。生態系統愈完整、生物愈豐富、系統就愈穩定,類似左上角的熱帶雨林,很多生物都可以在裡面生長,基本上這是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生態系。
反之,菌叢單調、乾枯,類似左下角乾荒的土地,一個不健康的生態系統,無法滋養很多的生物。
現在的看法認為,每個人的腸道菌種類都稍有不同,但每個人腸道菌的多樣性決定個體的健康與否,菌種愈豐富,腸道愈健康。
6、腸道微菌幫我們做了什麼?
這張圖片把上次的直播更完整的呈現出來。
關於腸道菌群的功能,現在的研究認為絕非偶然:
A、腸道菌群裡有很多的共生菌,菌群可以抑制不小心攝入的壞菌。
B、菌群可以製造合成部分的維生素,例如,維生素B12、K。
C、腸道菌群可以改善免疫系統的完整性。腸道裡的淋巴球約占體內淋巴球的50%,如果腸道不健康,免疫系統也會受影響。
D、腸道菌群與促進腸道血管新生物質有關。
E、腸道菌群會影響脂肪的儲存,與胖瘦有關。後面詳談。
F、攝入的纖維質,經由腸道菌群作用分解成短鏈脂肪酸(SCFA,Short-chain fatty acid),短鏈脂肪酸是腸道上皮細胞非常重要的營養來源,卻幾乎無法從食物中獲取,除了供應上皮細胞營養,也有對抗腫瘤、抗發炎的效果。
目前有關短鏈脂肪酸的研究愈來愈多,認為它不可或缺,因此需要這些小股東(菌群)幫忙製造短鏈脂肪酸。
G、與之前提過的腦腸軸有關。腸道菌分泌很多神經傳導物質,已知、常見的血清素、多巴胺,未知的可能更多。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直接影響大腦中樞神經。
7、腸道菌叢直接影響小老鼠的胖瘦
這是一篇在非常權威雜誌(Science)上所刊登的著名的研究。
這個實驗準備了2兩群腸道完全無菌的老鼠,老鼠無論是基因、營養、活動等都相同:
.把肥胖者的糞便乾燥後餵給其中一組小老鼠,小老鼠長得比較胖;
.把纖瘦者的糞便乾燥後餵給其中一組小老鼠,小老鼠長的比較瘦。
這是第一個被證實腸道菌與身體新陳代謝有關的實驗,肥胖者的腸道中應該躲藏著某些秘密導致老鼠長胖,反之,瘦者亦然。
很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研究,台灣也有。這告訴我們一件事,腸道菌與代謝有關。
這引發大家的想像,如果一個人很胖的人去找一個比較纖瘦的人,請他捐贈一些糞便,無論是利用大腸鏡將糞便灌入腸道或以吞食的方式,這樣是不是就能減重?可以取代去健身房、吃減肥藥等,也不必受這麼多苦。
答案是,人體試驗尚未核准。但也因為這些動物實驗,開啟了許多腸道菌的研究。這也是今天最主要的議題。
除了共生菌,腸道還有一些致病菌
腸道菌一般分為2種:
1、壞菌(pathogen,病原)。會導致腸道生病,最常見的是霍亂弧菌、沙門氏桿菌、志賀氏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稱病原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等等,不小心攝入之後可能出現問題。
以前人類面對霍亂根本束手無策,直到英國科學家發現霍亂的傳播與地下水(水質)有關,後來才慢慢發現,霍亂是霍亂弧菌所造成的。
若這些菌不小心進入腸道,會導致疾病。
2、共生菌。腸道更多的是共生菌,就如前文所提,這些共生菌與免疫系統、神經傳導、新陳代謝等等有絕對的關係。
這些共生菌的食物來源主要是纖維質、蔬菜、水果,可以製造的物質,例如,維生素K、B12、…。
而今天要談的是最嚴重、最厲害、最棘手的『困難梭菌』。
困難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
困難梭菌本就存在於腸道內,只是極為少量,可能是被其它共生菌所壓抑住,因此通常不會發生問題。
一旦困難梭菌沒有人監管,突然大量生長,就會引起大腸發炎,嚴重的會造成許多『偽膜』(白白、顆粒狀)卡在腸道上(詳見下圖),稱之為『偽膜性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PMC)。
1、為何困難梭菌這麼重要?
現在有很多種類的抗生素,即使腸道感染,一般總認為只要吃抗生素就能解決問題。錯。經過這些年的研究發現,抗生素吃得愈多,困難梭菌愈厲害。
原因在於,腸道菌非常多元、數量也豐富,會把困難梭菌數量壓得很低。當用愈多抗生素,把本來可以抑制困難梭菌的其它共生菌殺死,老大消失了,小弟就作怪,於是引起腸道發炎。
從這張圖片清晰可見,左邊是正常的大腸黏膜,右邊圖片可見一塊塊黃黃白白的偽膜。所謂『偽膜』,並非真的膜,是困難梭菌所製造出來的分泌物,因此稱為『偽膜性結腸炎』。
2、被稱為『困難梭菌』,是因為有很多『困難』之處
A、困難梭菌很難在一般培養皿中被培養出來。
B、很難被診斷、被界定。
C、很難治療,能治療的藥物極為有限。一般的抗生素對它無效,即使是最強的抗生素萬古黴素(Vancomycin),治療效果依然不佳。
『腸道糞便移植』是唯一獲得政府許可以用來作為治療『偽膜性結腸炎』,因為醫師已經束手無策,政府才許可利用『腸道糞便移植』治療困難梭菌感染。
3、困難梭菌
以下為美國的統計資料:
A、常見於美國醫院感染。
困難梭菌佔醫院感染的前幾名。身體內原本就存在困難梭菌,當使用抗生素、身體虛弱時,正常好菌逐漸減少,少了共生菌對困難梭菌的抑制,困難梭菌便大量繁殖。
B、一年近45萬人感染,因感染困難梭菌而死亡的,近3萬人。
C、65%發生在住院時,治療花費大量的醫療費用。
D、困難梭菌會形成孢子(spore)。孢子的活性很低(休眠),讓所有的殺菌藥物無法運作。
E、困難梭菌會分泌毒素A、毒素B,是毒素導致腸道發炎。
4、感染困難梭菌的症狀
A、腹瀉(一般症狀)
B、發燒(一般症狀)
C、腹痛(一般症狀)
D、稍微嚴重的會造成『偽膜性結腸炎』
E、最嚴重的是造成『毒性巨結腸症』(Toxic megacolon)。當腸道嚴重發炎時,腸道可能會擴張到直徑超過6公分以上。一旦發生巨結腸症,大概只能以外科切除處理,即使切除也不一定能夠痊癒。若不處理,可能導致腸道破裂、引發敗血症、死亡。
5、困難梭菌感染(CDI)的風險因子
.住院,常用抗生素後,病人若開始持續腹瀉,就要考慮是『偽膜性結腸炎』
.照護中心
.使用抗生素
.高齡
.若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也比較有機會感染
.長時間因胃酸逆流而長期服用PPI,導致腸道酸鹼度改變
6、治療困難梭菌最需要注意的是,它很容易復發
原因在於困難梭菌會形成孢子,抗生素很難治療,因此容易復發:
.第一次治療之後,2成左右會在8周內復發
.第二次治療之後,4成左右會再復發
.第三次治療之後,約2/3左右會再復發
感染、治療愈多次,復發機率愈高。
糞便移植比傳統藥物治療效果好
傳統用來治療『偽膜性結腸炎』的抗生素有萬古黴素(Vancomycin)與fidaxomicin,理論上都有效,但容易復發。有一研究論文分別以糞便移植、Vancomycin與fidaxomicin治療偽膜性結腸炎。
結果是,做糞便移植的人有最大的機會得到控制,效果約9成且不易復發,而吃抗生素治療的人效果沒那麼優(不到5成)。花那麼多金錢,效果不彰,又容易復發,真的划不來。
若真的罹患偽膜性結腸炎,可以積極考慮做糞便移植。
1、台灣糞便移植的演進
台灣北部幾個大型醫院也有糞便移植。約在2017年於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做第一次糞便移植。
有一兒童病患誤吞強鹼燒傷食道,住院時開始打抗生素,結果病患腹瀉不停,醫師診斷後發現是偽膜性結腸炎。
於是,從病患弟弟身上篩檢糞便,確定弟弟的糞便可以使用,利用大腸鏡將可用糞便送入病患大腸裡,最後病患恢復健康。
那時候台灣並沒有足夠的糞便移植經驗,在強鹼事件之後,醫師、教授決心發展糞便移植,並成立『微菌銀行』,收集正常人的糞便,給真正有需要的人使用。根據長庚醫院的新聞稿,到去年為止已經做超過100例的糞便移植,而且效果都不錯。
2、糞便移植的適應症
持續利用抗生素治療嚴重的偽膜性結腸炎,有時候只是火上加油,最好的方式是給予大腸更多好菌抑制困難梭菌,幾乎都有9成的效果,成績斐然。
然而是不是一確診就開始做糞便移植呢?目前有很多爭議。主流看法是:
A、困難梭菌反覆感染造成腹瀉、發燒3次以上可考慮使用。
B、第一次就是很嚴重的困難梭菌感染所造成的偽膜性結腸炎,甚至白血球上升、腎功能下降,若一般治療無效,可儘快做糞便移植。
但若有腸道有穿孔或腹膜炎就不能做糞便移植,因為再植入腸道菌會讓狀況更嚴重,甚至造成敗血症。且做糞便移植之前,抗生素要停藥,否則植入的糞便共生菌同樣被殺死。
3、糞便移植,還可以用在哪些方面
目前已知,真正可以做糞便移植的適應症是困難梭菌感染,這部分大家都沒有爭議,全世界都相同。但糞便移植還可以用在哪些方面呢?
可以確定的是,減肥、中樞神經方面的疾病目前不能使用糞便移植,但是現有的臨床研究認為,可能可以用(人體試驗中,政府尚未核准),
例如,
1、IBD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約30%可以緩解,但政府會把關。
2、大腸急躁症IBS,糞便移植也有幫助。
3、肥胖/脂肪肝,被認為可能有治療的效果。
4、自閉症/憂鬱症,未來糞便移植也可能占有一定的角色。
上述疾病若要真正運用糞便移植解決,還需要時間印證。因為,約在3年前新英格蘭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發表了2個病例,一是腫瘤病人、另一是潰瘍性結腸炎病人,這兩個案例在進行糞便移植後死亡。找原因後發現,移植進去的腸道菌中,含有致病菌。對一般人而言,這些致病菌或許沒有問題,但是對免疫被抑制的人,會有致命的危機。
從此之後,大家對於是否該做糞便移植,思考就更嚴謹,因為上述疾病都有不錯的藥物可以控制,而偽膜性結腸炎,大部分的藥物並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且容易復發。但相信未來糞便移植應會占有一定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