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談內臟脂肪。有些醫師、營養師也曾分享過,不過今天會談得比較深入一點。讀者常會在網站上看到『內臟脂肪很重要』,為什麼重要?要如何消除內臟脂肪?甚至有專門討論內臟脂肪的書籍。
那麼,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又有何不同?脂肪對對身體是不是只有壞處、沒有好處?之前有一則新聞提到,有一位健身網紅練到體脂率只有5%,身體都是肌肉,結果在突然間他就離世了。身體沒有脂肪是不行的。
什麼是脂肪?
脂肪對身體很重要,2個地方最多:
1、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
A、內臟:除了在腹部囤積,也包覆在腸系膜、腎臟、心臟等外圍。肝臟裡也有脂肪,稱脂肪肝。
B、皮下:腹部(皮下)、大腿、臀部、甚至臉頰,都有皮下脂肪。皮下脂肪對身體很重要,因為皮膚的彈性、緊實度,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皮下脂肪,隨年齡增長,皮下脂肪愈來愈薄,皮膚就容易有皺褶。
2、脂肪對身體的功能
A、維持身體所需的支撐力,例如,維持皮膚彈性的重要力量。
B、內臟脂肪維持器官的穩定、讓器官留在固定的位置。內臟脂肪過多或太少的都不理想。
例如,有位病人說,他吃完東西後下腹部腫脹,甚至喝完水後整個骨盆腔腫脹,他覺得不對勁。其實,他最主要的問題是”太瘦”了,器官沒有足夠的內臟脂肪的支撐,因此造就一種稱『胃下垂』的疾病,只要吃東西或喝水,就會讓胃往下垂到骨盆腔。
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
這2張圖片是經MRI掃描所呈現的身體脂肪分布。
1、左圖,體種240磅。紅色為肌肉,肌肉外圍黃色區域為脂肪,大腿、腹部都有很多的皮下脂肪。在腹腔,visceral fat指的就是內臟脂肪。
2、右圖,體種120磅。較瘦時,皮下脂肪不但少、內臟脂肪也少,甚至連肝臟內的脂肪也減少很多。
3、脂肪有可能在皮下與內臟累積。當攝取過量的食物,在短時間內身體不需要這麼多熱量,便會調控將這些熱量(糖、脂肪、甚至胺基酸),以最有效率的脂肪形式儲存,以便未來無法攝食,可以將脂肪轉換供身體利用。
4、儲存是脂肪重要的功能之一。沒有儲存脂肪無法應付任何風吹草動,但儲存過多也不行。就像家裡的冰箱太滿,冰箱會壞掉,但若冰箱裡空空如,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颱風、地震,只能捱餓。
體脂率&內臟脂肪比率
那麼,體脂(皮下脂肪)率與內臟脂肪比率要多少才足夠?男女之間的比率並不相同。
體脂肪率利用一般的體脂機就能測量,雖然不是很精準,但仍能當作參考。體脂機量測的原理是,利用體脂肪的電阻率(體脂肪的電阻高),再大略換算體脂肪率。
1、體脂率:
˙男性約15~25%之間,超過25%,就認定男性的體脂率過高,有肥胖現象。
˙女性約在20~30%之間,女性體脂率(皮下脂肪)平均比男性高,一般認為與荷爾蒙有關。
2、內臟脂肪率:
˙男性佔總體脂肪的10~20%。
˙女性佔總體脂肪的5~7%。
男性比較容易累積內臟脂肪,例如,大肚男比較多,男性的肥胖大都在腹部。
女性比較容易形成皮下脂肪:
˙女性的肥胖有胖在中間的蘋果型身材(內臟脂肪較多),
˙以及胖在骨盆腔、臀部的梨形身材(皮下脂肪較高、內臟脂肪較少)。
請觀眾先檢視一下自己的身材是屬於哪一型。尤其是男性肚子較大、四肢纖細(內臟脂肪),即使BMI正常,同樣是危險的。反之,有些女性,只是下腹部、屁股比較寬厚,而肚臍周圍並不肥胖,相對危險性比較低,因為這是以皮下脂肪為主。
脂肪組織
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來看,小Baby的體脂肪是偏高的,青春期時體脂率會下降,這個時期會是體脂率最低的時候。慢慢步入中年,體脂率會再上升,這是正常現象。
脂肪組織有3種,但讀者也不必硬性區分,有個概念即可:
˙白色脂肪,粒線體最少,負責儲存。中排最左邊的圖片,脂肪細胞內有個巨大的顆粒,脂肪滴就堆積在大顆粒裡,由這種細胞形成的,大概就是白色脂肪組織。
˙米色脂肪,中等,介於兩者之間。
˙棕色脂肪,中排最右邊。負責轉換成熱能。細胞裡同樣也有很多脂肪滴,但是粒線體比較多,這是棕色脂肪。
一般而言,內臟脂肪以棕色脂肪組織占多數,而皮下脂肪以儲存為目的的白色脂肪組織為主(腰、臀、大腿等區域)。
粒線體最主要功能是細胞的發電機,把養分當作原料產生能量。棕色脂肪在Baby時最多,主要位在頸部、背部,小孩子需要保暖。等年齡漸長,皮下堆積大都屬於白色脂肪。
請記得,當身體有很多白色脂肪,想要代謝它們相對困難,因為白色脂肪的細胞裡僅有少量的粒線體。有研究顯示,若有比較好的飲食控制與運動,內臟脂肪是比較容易消除的。
如何判別是皮下脂肪或內臟脂肪?無論是捏手臂、臀部或腹部的皮膚,如果捏得起來、摸得到的是皮下脂肪,碰觸不到的地方是內臟脂肪。
脂肪細胞的調控
讀者一定很想知道要如何才能燃燒脂肪(fat burning),不讓身體留有過多的脂肪。想了解燃燒脂肪,就要先了解脂肪細胞如何受到調控。
脂肪細胞主要受神經調控。左圖細胞上方有一神經末梢,會分泌nor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也就是『腎上腺素』,是交感神經所分泌的傳導物質。當身體有壓力、或在飢餓、低溫、低血糖的狀態下,交感神經活化、釋放腎上腺素到脂肪細胞,就會起啟動燃燒脂肪(三酸甘油酯,TG)。三酸甘油酯會→先分解成甘油與脂肪酸→釋放到血管→最後供身體利用。
燃燒脂肪,其中有2個主要步驟:
1、脂肪細胞先釋放脂肪到血管;
2、如果還是無法用掉這些脂肪,這些脂肪仍會找地方再次堆積。但如果其它器官的細胞需要這些被釋出的脂肪,脂肪酸就會轉變成葡萄糖而供細胞利用。
飢餓(斷食、缺乏食物)、有壓力、低溫時,就會開始啟動燃燒脂肪的程序。
什麼是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的位置,以下面腹部圖片供大家參考:
˙藍色弧狀區域是腹肌。
˙腹肌外圍(右側)是皮下脂肪。
˙腹肌內(左側)是的脂肪是內臟脂肪,附著在腹部、胃腸周圍的腸系膜上。
˙內臟脂肪具有保護、固定、維繫內臟穩定的功能,是必需的。
˙內臟脂肪鄰近肝臟與其它臟器,內臟脂肪過多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性(慢性)疾病的風險。
1、內臟脂肪最大的危險性
A、造成慢性發炎。當脂肪細胞累積太多脂肪,導致脂肪細胞被撐破,細胞破裂之後會釋放出細胞內物質,引致周圍組織發炎。最主要的2種發炎物質為TNF-α與Interleukin-6(白細胞介素-6,IL-6)。
例如,當肝臟細胞塞滿脂肪而導致肝細胞破裂,釋放出細胞裡的酵素,因而導致肝臟發炎指數(GOT、GPT)升高;當腸系膜周圍發炎,肝臟首當其衝,肝臟會受傷;另外這些發炎物質會隨血液流竄全身,進一步引起全身慢性發炎
B、當內臟脂肪過多,持續慢性發炎,這些發炎物質會流竄全身,引起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更重要的是,容易引起癌症,雖然引起癌症的機制無法100%確定。
例如,嚴重脂肪肝,容易引起脂肪肝炎、肝硬化,在不斷地反覆發炎、修復的過程中,導致DNA訊號的改變而引起肝癌。
C、研究顯示,持續慢性發炎,大腸癌、乳癌等的風險也會增加。
2、研究證明內臟脂肪比皮下脂肪更危險
這部分屬於比較學術性的內容,希望簡化到讓大家聽懂,目前各大中文網頁並沒有人真正解釋為何內臟脂肪比較危險。
2016年於知名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中有一項重要的醫學研究,文獻揭示了:
A、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最大的差別在於,轉錄蛋介質(transcription mediator) TRIP-Br2,在內臟脂肪中含量豐富,而在皮下脂肪中含量很少。
B、當肥胖引起內臟脂肪增加時,會引起TRIP-Br2濃度上升,於是引起發炎。檢驗皮下脂肪,TRIP-Br2相對很少。
C、利用實驗抑制老鼠TRIP-Br2的基因,不再製造TRIP-Br2,讓這些老鼠隨意吃高糖、高油等高卡路里食物,即使老鼠變胖,也不會造成慢性發炎或引起胰島素阻抗。
TRIP-Br2直接引發器官發炎。因此可以說與皮下脂肪相比,內臟脂肪比較危險。
3、內臟脂肪的診斷標準
要自己判斷內臟脂肪是否過多,很簡單:
A、拿一皮尺量腰圍(肚臍那一圈):男性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要高度懷疑內臟脂肪過高,這也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的依據。
B、腰圍/身高,>0.5,這也代表內臟脂肪過高。
C、腰圍/臀圍(髖關節處),男性>1、女性>0.85,要高度懷疑有內臟脂肪。
但真正要診斷內臟脂肪要以『核磁共振』才能清楚量測、計算,或者也可以利用肝臟纖維掃描儀(Fibro-Scan)量測肝臟脂肪堆積的程度(脂肪肝是內臟脂肪的一種),肝臟內脂肪堆積的程度可以反映內臟脂肪的嚴重度。
4、如何控制內臟脂肪
以下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所列的保健方法:
A、吃對食物,a不吃過量、b少吃垃圾食物、c不要吃太快,或者d簡單、間歇性的輕斷食、e儘量減少外食。吃的對,對脂肪的控制非常重要。
B、避免菸酒,抽菸喝酒的人特別容易有內臟脂肪。
C、適當運動,到了一定年紀,要做些核心運動。
D、睡眠充足,睡眠愈差,脂肪愈容易堆積。
E、心情愉快,心情不佳,例如,憂鬱症,即使看起來不胖,內臟脂肪也會偏
和皮下脂肪相比,內臟脂肪不會太難控制,只要體重有下降,內臟脂肪一定會下降。以前談脂肪肝時也提過,體重只要下降5%,脂肪肝就會下降,體重下降10%,連肝臟纖維化都會下降。
內臟脂肪雖有較大的危險性,但只要利用飲食、運動等方式好好控制,它是很容易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