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談大腸癌的預防。以前認為大腸是專門裝垃圾:負責吸收水分、排掉剩下的渣渣,但現在認為大腸是第二大腦,大腸內的神經、菌種,對生理功能影響極大。
這個系列從食道、胃到大腸,跳過小腸,畢竟小腸癌症相對少數。今天還是會大量引用國健署資料、台大邱瀚模教授主持的大腸癌篩檢計畫報告、以及國外的報告等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預防大腸癌。
案例分享:拯救一個肛門,改變一段人生
下面這張是我經常跟大家分享的幻燈片。
是十幾年前的一位病人。由於病人的高警覺性,覺得大便時怪怪的、大便也帶少許血液,於是來看我的門診。做大腸鏡時,立刻就看見離肛門口很近(不到1公分)的直腸有一約4公分的腫瘤(上圖最左邊圖片),於是花大約2小時利用內視鏡將腫瘤切除。切片後告訴病患,很像是大腸直腸癌,但是還沒有發現什麼壞細胞。
當時給病患2個選擇:
1、外科手術。由於腫瘤非常接近肛門口,如果以手術切除,勢必要裝永久性人工肛門。
2、內視鏡切除。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將整個腫瘤切除,還有機會保留肛門。下圖為3個月之後只剩一條疤痕的影像。5分鐘 + 2小時,拯救一個肛門,改變一段人生。
如果病人再更晚一點才發現腫瘤,未來一定是裝永久性人工肛門。類似的案例其實不在少數。
臺灣109年十大癌症死亡率
每年在4~5月時國民檢康署會公告臺灣十大癌症的相關資訊,包含癌症死亡原因與發生率(詳見下圖):
˙連續幾年,大腸癌的發生率幾乎都是第一名(男性、女性合在一起算)。
˙分開看發生率,男性是第一名、女性第二名;
˙大腸癌死亡率,男性是第三名、女性是第二名。
發生率雖然是第一名,但死亡率並沒有相對的高,原因在於大腸癌可以治療得不錯的疾病。
1、為何大腸癌特別多?
消化道癌症,胃癌、食道癌也已經進入前十大,但為何大腸癌特別多?如果吃的食物比較不健康,在整個消化道,不好的成分在大腸累積的時間最長,所以大腸受到最大的影響、受傷也最深。
*進食時,通過食道只需幾秒,在胃停留約4小時,在小腸停留8~12小時,在大腸約停留2天。
2、近年來臺灣大腸癌發生率的趨勢
˙女性乳癌發生率上升最多。
˙大腸癌發生率也高,但大腸癌的篩檢做得好,應該會讓發生率持續下降。
˙肝癌很明顯地在下降中。
˙而其它癌症的發生率變化相對不大。
如果可以,應該好好地做目前發生率很高的乳癌、大腸癌的篩檢。
3、大腸癌離我們多近?
在美國與台灣都算過,如果一輩子都不做篩檢,
˙美國大概有5%的機率會得到大腸癌;
˙臺灣則是7%會得大腸癌,臺灣人更深陷危險。
根據文獻統計(上圖),與車禍、飛機失事、被雷擊相比,大腸癌的危險性相對更高。
癌症真的可以預防?
人們是否可以藉由飲食、生活的控制以控制癌症?
1、癌症真的可以預防?
不一定,有些癌症無法預防,有些可以。
˙可預防,包含消化道癌症。
˙無法預防,例如,白血病(血癌)、淋巴癌根本無從預防,因為到目前為止還不知道其發生的原因、也沒有很好的篩檢工具,再說,發生機率不是那麼高。
所以說,並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預防,但至少,發生率排名前幾項的癌症都可以預防,包含,乳癌、肺癌、頭頸癌、腸胃道等都可以篩檢。
2、癌症可以預防最主要的因素
˙發生的時間要夠長
˙要有前兆或徵兆可以被發現
˙可以利用工具將其切除或消除
例如,食道癌,雖沒有徵兆,但發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可以針對一些高危險群做篩檢,將有危險性的區域去除,以達到預防這些病兆演變成癌症的機會,胃癌也是可以預防,但相對的,大腸比食道、比胃更容易達到預防的效果。
3、大腸癌的發生至少需要數年的時間
大腸癌的演進史,詳見下面圖片:
˙正常大腸上皮細胞約需15年的醞釀才會長出小息肉,0.3mm才容易察覺
˙小息肉需要約10年才會長成大息肉
˙從大息肉需3~5年才演變成初期癌變
˙轉變成惡性之後惡化就非常迅速
從上面圖片可見,”從無到有”,至少需時十年以上,愈到後面,加速愈快。
就像消防演習,只是小火時,很快就能撲滅;當火勢再大一些,就會犧牲掉一些家具、需要強力水柱灌救才能滅火,但這時損害已經造成;等到火勢已經失控(類似大腸癌的第四期),端視燒完之後還殘存些什麼。
“從無到有”,至少需時十年以上,既然如此,十年之內只要把小息肉去除就沒事,因此,大腸癌是相對容易預防的,因為要演變成大腸癌所需要的時間夠久。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有些危險因子是不變的:
˙男性比女性高
˙年長的比年輕的高
會長息肉,有一部分是先天、有一部分是後天:
1、後天的危險因子
˙紅肉/加工肉品攝取過量
例如,牛排、香腸、臘肉、培根、加工過、高鹽分等,有報告顯示這些食物容易讓大腸長息肉。
˙蔬菜不足
吃蔬菜不是為了大便,是為了把好的腸道菌餵飽,腸道比較不容易出問題。
目前認為在後天因素中,紅肉/加工肉品攝取過量、與蔬菜不足是造成大腸長息肉、長腫瘤最重要的因素。
˙肥胖
影響的疾病滿多的,已經被認為與乳癌、大腸癌有絕對的關係。未來找機會談談肥胖會造成什麼癌症。
˙缺乏運動
台大曾做過研究,已經有大腸息肉,若痛改前非,好好做運動(每星期合計150分鐘),與完全不做運動相比,未來再長息肉的機率會降低。現在認為運動是一重要的因素。
˙抽菸
˙大腸長時間發炎
例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等。
2、先天的危險因子
˙家族史
很多病人說,家族人員無論是直系親屬或其他親戚並沒有大腸腫瘤,也很長壽,因此認為他應該也沒問題,根本不需要做篩檢。這是錯誤的觀念。在臺灣的研究,80%的大腸癌都是單一個案,沒有家族史,於是病患感覺好像是”莫名其妙”就得了大腸癌。
不要以為沒有家族史就很自信地認為不會得大腸癌,其實,後天因素更形重要,包括飲食、生活習慣、運動等都有直接影響,家族遺傳只占一小部分。
3、大腸癌的家族史危險性
上圖所顯示的家族史所引起的風險倍數僅供大家參考。
˙一等親(父母),其中一人得大腸癌,自己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2或3倍,觀眾只要了解,風險絕對是比一般人高。
˙兩個一等親都罹患過大腸癌,有加乘作用,為4~9倍。
˙二等親,例如,兄弟姊妹有罹患過大腸癌,自己的罹患的風險是2倍
˙至於三等親(叔伯、阿姨),影響相對小很多。
以上的倍數不必計較太多,大家只需要了解,大腸癌的遺傳性是存在的,但並非絕對。
若出現一種情況就需要小心,有家人在40~50以前罹患大腸癌,這個風險就非常高,例如,相對於父親或母親在80歲之後罹患大腸癌,自己罹患大腸癌的遺傳傾向是高的。
為什麼要做大腸篩檢?
1、以發生率而言
大腸癌在臺灣的發生率是第一名,在美國是第二名或第三,在日本也差不多,
2、需要耗時很久才會轉變成癌症
3、利用篩檢
篩檢就是當還沒有症狀,依照政府的篩檢計畫執行,
˙找到的大腸癌有50~60%是零期與一期,7%是末期;
˙若等有症狀才檢查的大腸癌,只有20%是零期與一期,高達20%是末期;
˙大部分早期大腸癌或是息肉都沒有症狀。
要把大腸癌搞定,除了後天的因素可以自行控制之外,時間到了就該篩檢。
大腸癌的篩檢工具
過去有許多篩檢的方式,例如,化學法的糞便檢查,但可能受飲食的影響,例如,鴨血、牛排等,較不準確。
1、現在大腸癌的篩檢方式有2:
A、糞便免疫分析法。
˙驗糞便,若出現陽性反應,一定是人的血液,而不會是其它動物的血液。
˙敏感度不錯、但特異性較差。針對沒有症狀、大規模的篩檢,費用低,也確實有幫助,從過去的研究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確實可以降低大腸癌的機率。
B、大腸鏡。
敏感度、特異性佳,且若發現息肉、早期癌可以直接切除、治療。
那麼,這兩項到底要做哪一項?
˙大腸鏡最主要的問題是費用昂貴(萬元至數萬元不等),不適用全民篩檢。
˙若是驗糞便,在臺灣每次約80、100元左右,非常便宜。
˙即使加上健保給付,做一次大腸鏡大約是3000元。
˙對政府的財政付出而言,無法讓每個人利用大腸鏡篩檢。
2、糞便潛血FIT陽性代表什麼?
若臺灣現在要做全面性篩檢,由政府出錢,全部做大腸鏡,目前不可能。沒有那麼多醫生、也沒那麼多預算,只能做糞便潛血檢查。
依照政府的方式,50歲以上到75歲,毎2年可以做一次糞便檢查(FIT)。
糞便潛血檢查陽性所代表的意義是:
A、所有腫瘤:2人中有1人(50%)會找到腺瘤(會長大、病變的息肉),另外的50%可能是痔瘡,所以,不必太擔心,但也別忽略。
B、進行性腺瘤:5人中有1人會找到比較大顆(一公分以上)、有絨毛狀組織、或分化不良的息肉。
C、大腸癌:約1/20 (5%)會找到大腸癌。
政府花費這些費用,可以做到不錯的成效,比完全不做篩檢好。至於對個人而言是否足夠,這見仁見智。
3、何時開始篩檢?
在臺灣,原則上是50歲至75歲這段時間做篩檢。至於其它國家,日本為40+歲,日本政府財政佳,自付額也較高,其它國家維持在50+歲左右。
以上是過去的資料,今年WHO建議把年齡往下調至45+歲開始篩檢,未來臺灣應該會跟上WHO的腳步。
一般人如果沒有症狀,我認為應該45+歲要開始做大腸鏡,如果可以,學習日本從40歲開始,至少可以做糞便檢查,是很經濟實惠的篩檢;如果有家族史或家人有其它重大疾病,可以從得病家人的年紀往前10年開始;另外有些無肉不歡、又不愛吃菜的人,自己要斟酌,風險性較高的人應該更積極些,有錢吃大魚大肉,即使不願花錢做大腸鏡,起碼花一點時間做糞便篩檢。
4、篩檢有什麼好處?
美國做糞便篩檢已經超過30年,發現大腸癌的死亡率因為開始糞便篩檢而降低了52%,非常了不起:
˙先做糞便潛血檢查
˙若是潛血陽性,接著做大腸鏡
˙做大腸鏡時發現有問題的息肉,能切除就直接切除
以上簡單的步驟,大腸癌的死亡率就降了50%。趁早把息肉清除掉,對大腸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都有很大的改善。
5、臺灣大規模大腸癌篩檢實證效益(長期效益評估)
國民健康署的大腸癌篩檢計畫的長效評估資料,這是借用邱瀚模教授的投影片。此計畫分成兩組:有篩檢與沒有篩檢(詳見下圖)。
有篩檢、並追蹤10年:死亡風險下降35%、二期以上大腸癌發生率下降29%。
這是一份非常值得參考的報告,兩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是政府的計畫,若自己很在意、又不想做大腸鏡,可以自費一年一次,藉由這個簡單的動作,讓自己減少許多風險。
6、篩檢三步驟
不論是按照政府的規定或自費,篩檢的步驟,請參考下圖。
一般而言:
˙低危險群(沒有症狀、沒有家族史、飲食習慣正常),就做糞便潛血。
˙高危險群(家族史、大便出血、排便不正常、無肉不歡等),自費做大腸鏡。
做完大腸鏡,多久再追蹤?
做完健檢或大腸鏡,當醫師告知是良性,那麼,多久追蹤一次?
1、以下為美國資料
˙做完之後一切正常,10年後再做第二次(上圖最左邊)。
˙若有切到10顆以上的腺瘤,1年要追蹤一次(上圖最右邊)。
˙若有切除3~4顆腺瘤且小於10mm(上圖左三),約3~5年追蹤一次。
但上圖是否就完全正確?依照現在美國的統計認為,若息肉較多顆(5~10顆)、息肉比較大顆(大於1公分),三年要追蹤一次。在美國,相對保守,因為費用高。
2、以下為日本的資料,也提供給大家參考。
3、臺灣專家的建議
˙糞便潛血(政府或自費檢查)一切正常,固定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
˙若是糞便潛血陽性,接著做大腸鏡。
˙若有3顆以上腺瘤、或有一顆進行性腺瘤,可以3年追蹤一次。
(詳見以下圖片)
直播觀眾提問Q&A
1、腸躁症該如何治療?
48:28~50:29
2、週一早上起床的時候突然感覺肛門地方長了一個花生大小的肉球,並且伴有疼痛感。上網查詢大概是血栓性外痔(痔瘡)。另外如果不做手術的情況下,它自己會慢慢消失嗎?網上很多人講,做痔瘡手術在麻醉藥時效後痛不欲生?
57:22~59:49
3、非台灣的住民可以去台灣找李醫師看病嗎?
1:04:00~1:04:52
4、左下腹部會有酸酸的感覺但不痛是什麼問題?
1:04:53~1:05:52
5、大腸慢性發炎的人,是否跟腹部肥胖有正相關?以及大腸息肉是否跟大腸慢性發炎有正相關?
1:05:53~1:08:28
6、常常照大腸鏡會對腸子有什麼影響嗎?
1:08:29~1:09:37
7、我每日都有做清潔,為什麼還會得痔瘡?
1:09:38~1:11:11
8、我本人很瘦又飲食習正常又有運動,今年確診慢性直腸炎,才34歲,我不知道該怎麼過我的日常生活,醫生有什麼方法治癒它?
1:11:12~1:12:53
9、糞便篩檢,最低可以篩檢到第幾期?
1:12:54~1:14:00
10、可以做腸胃鏡比較好,一次可以check喉龍、胃、到大腸癌嗎?
1:14:01~1:15:11
12、在發生胃癌前,是不是一定有腸化生現象?
1:15:12~1:16:52
13、如果是屬於功能性失調的便秘,除了排便的藥水,還有什麼辨法能治好呢?請問,胃敏感,照胃鏡時,可以照出結果來嗎?若不,還有什麼辨法,可以照出及找到胃敏感的原因嗎?
1:16:53~1:18:51
14、割了胆囊和腸炎。會不會增加大腸癌機率?
1:18:52~1:19:51
15、我經常神經痛,身體僵硬,運動也没什麼緩解太多,這樣會不會惡化慢性直腸炎?
1:19:52~1:20:36
16、問在大腸鏡中,曾經做過腺瘤切片或電燒的部位,黏膜會留下痕跡嗎?次年再做鏡檢時看得出來嗎?切片或電燒後的黏膜會變薄造成憩室嗎?
1:20:37~1:22:04
17、請問醫生,腸躁症是只有緊張跟有壓力的人會得嗎?跟心情不好憂鬱是否有關西?(因為本身只有因為工作時間跟心情長期稍微憂鬱)後吃什麼都會腹瀉。照了腸胃鏡後胃有潰瘍,跟大腸有一顆小息肉,醫生就說我長期腹瀉應該是腸躁症。
1:22:05~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