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很有趣,腸內菌的健康與否會影響肥胖、代謝症候群。目前網路最熱搜的議題莫過於減肥、如何控制體重維持美妙,減重議題可謂是網路流量密碼。但今天並不是要追這個熱度。
上星期提過,腸道是否健康與腸內菌的多樣性有關,腸內菌不健康可能引發癌症的發生、也可能會影響癌症的治療,今天只是延續上星期的話題,要跟大家分享腸內菌與新陳代謝、心血管疾病等是否有關。這些幾乎都是最新研究,很值得大家聆聽,也歡迎轉載跟親友們分享。
腸內菌失衡與代謝的文獻回顧
05:45~14:03
先回顧文獻。
1、『腸內菌失衡』Disbiosis
所謂的”Disbiosis”,是指人體天然微生物群中種類的不平衡,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群的種類失衡,會導致身體各種健康不良的狀況。
許多研究顯示,腸內菌的總量可能是身體細胞10倍,若以基因數而言,可能是人類的100倍。但我認為,無論總數或基因數的多寡,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是在告訴我們腸內菌的總量比身體細胞多很多,然而更重要的是,以前認為腸內菌只是垃圾。最近的研究卻認為,身體的微生物菌群有非常重要功能:
˙腸內菌失去平衡,腸道的功能會受影響。
˙身體的微生物菌群不只侷限在腸道,不只與腸道功能有關,存在於皮膚、口腔、肺部、攝護腺、陰道等等的菌種,與所存在器官的功能也有很大的關連。
˙腸道菌更是不同,不僅只是影響腸道,它也影響全身代謝、全身器官。
˙無論是哪個器官的菌叢失衡,這些器官都可能受傷。
2、Dysbiosis腸內菌失衡與代謝性疾病
先大概歸類腸道菌目前的研究與代謝有哪些關係:
˙影響心臟,後續詳談。
˙影響血管,可能加重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影響血壓、血脂。
˙引起肥胖。
˙第二型糖尿病。
˙影響整體腸道健康。
3、肥胖與抗生素使用地圖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統計:
˙下圖左邊紅色區域是屬於”肥胖地圖”,顏色愈深、肥胖比例愈高(超過3成)。
˙對照FDA資料顯示,右圖是抗生素的使用,顏色愈深、抗生素的使用愈多。
對照上面2張地圖,抗生素使用愈多的區域(州),肥胖比例愈高。不過,上面的對照圖片可能剛好只是一個現象,看起來有正相關,但不一定代表有直接的相關性,直接的因果關係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
不過,抗生素的使用確實會影響腸內菌的平衡,抗生素使用愈多,愈容易造成腸道菌的失衡。
4、腸內菌直接影響小老鼠的胖瘦
這是過去非常知名的研究,約莫在2015、16年代發表在Science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過去也曾多次提出。準備2組腸道內都是無菌的小鼠,食物、水分等生活環境完全相同,只有下面一個變數:
˙把肥胖者的腸內菌萃取濃縮混入飼料餵食給其中一組小鼠,小鼠會變胖。
˙把瘦子的腸內菌萃取物餵食給另一組小鼠,小鼠是呈現纖瘦狀態。
這個早期的研究暗示我們,腸道菌內藏有關鍵因素,這個因素會影響身體代謝,老鼠的胖瘦竟會因與胖子、瘦子的糞便而改變。
愛吃肉、少吃菜,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14:04~26:09
先跳過腸內菌,來談談愛吃肉(特別是紅肉)、不愛吃菜,心臟病的可能風險與其證據。
1、腸內菌消化紅肉最後產生TMAO:惡化動脈硬化
一般所稱紅肉是指豬、牛、羊肉。
˙紅肉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容易造成高血脂症。
˙新的研究顯示,紅肉不只飽和脂肪酸,其中的膽鹼(choline)、肉鹼(carnitine)所衍伸出來的TMAO,是近年來心臟科非常重視的一種物質。
˙膽鹼、肉鹼進入腸道之後,會被分解成TMA(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TMA經吸收進入肝臟,再經氧化作用變成TMAO(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N-oxide,TMAO)。
˙TMAO從肝臟釋出後進入血液循環。TMAO已被證實會在周邊血管造成膽固醇的聚集。簡言之,即使膽固醇偏高不一定會造成動脈硬化,但由於血管中TMAO的存在,會讓膽固醇更易沉積在血管壁上。
˙TMAO會吸引更多的血小板在動脈硬化的斑塊上凝集,容易造成血栓。
˙肉吃多了,蔬菜自然吃較少。蔬菜的纖維會被腸內菌分解成丁酸(短鏈脂肪酸,SCFA,二碳、三碳、四碳的脂肪酸都屬之)。
˙丁酸對身體是重要的物質,無法從食物中獲取,只能經腸內菌分解而來。
˙丁酸不僅可以作為腸細胞的營養來源,也會影響腸黏膜的通透性。意思是,丁酸會讓腸黏膜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連結更強壯。在以前提過的腸漏症概念中,若腸道通透性被改變(細胞間的縫隙變大),會讓原本不該進入體內的壞物質或細菌的內毒素(LPS)經此縫隙進入身體,引起全身發炎。
簡言之,吃太多紅肉容易造成血管阻塞、發炎,反之,多吃蔬菜,會讓腸道健康、完整,也不會讓內毒素等物質進入攻擊全身。
2、短鏈脂肪酸會影響大腸上皮的發炎因子NK-kB
丁酸(Butyric acid),除了對腸道有非常重要的功能之外,它還能抑制發炎初始反應的啟動因子NF-kB。意思是,丁酸讓身體組織比較不會產生NF-kB。NF-kB若升高,會讓包含interleukins等的發炎物質接連出現,發炎就產生連鎖反應。目前許多研究都在探討丁酸,丁酸若減少,抑制初始發炎的物質逐漸消失之後,身體發炎活動就會往上升。
目前在美國,已有將丁酸商業化的趨勢,但丁酸並不穩定,是否能將其變成保健食品仍是未知。
3、丁酸:由腸內菌分解纖維產生
簡單整理一下丁酸的特性:
˙丁酸是由腸內菌分解纖維產生
˙很多細菌都能產生丁酸,例如,乳酸桿菌、雙岐菌等所謂的A、B菌。
˙讀者可能看廣告購買WAKAMOTO等整腸保健品,但它是”死菌”,為何有用?有可能是因為這些死菌可以刺激增加丁酸的產生。不過仍需要更多的研究。
Dysbiosis腸道菌相失衡可能導致高血脂症
26:10~31:02
如果腸道菌失衡,是否可能造成膽固醇的變化?答案是肯定的。
˙膽固醇是膽酸合成的主要成分,人體的膽固醇會隨膽汁經腸道排出體外。
˙膽酸分為初級膽酸(Primary BA)與次級膽酸(Secondary BA)。
˙腸道吸收營養會送至肝臟,肝臟會合成初級膽酸(膽汁的主要成分),進入腸道之後,初級膽酸會被腸內菌轉化為次級膽酸。
˙若腸道菌相很健康,容易將初級膽酸轉化成次級膽酸,經糞便排出體外。
˙若腸道菌相不佳,比較無法轉化成次級膽酸,初級膽酸會再回收利用,等同膽固醇的再吸收較多,血中膽固醇會增加。
可以說,腸內菌與膽固醇的代謝有關。
5、Dysbiosis腸道菌相失衡容易造成肥胖?
31:03~39:45
這是今天的重點。前面小鼠實驗的結果顯示,腸內菌與肥胖是有相關性的,至於是什麼原因,目前並無法得知。先來看一些研究統計。
1、部分研究統計
˙最初的研究是,做胖子、瘦子的糞便對比,肥胖病患的腸道常可以見到菌種的改變,但,是哪種菌的影響,結果莫衷一是。
˙之後有人提出,由於每個人的腸道菌都不相同,並無法真正區別哪種菌會導致變胖、或變瘦,但提供另一種概念:腸道菌多樣性愈豐富、且數量多,相對之下會較瘦;反之,較胖者,腸道菌的多樣性減少、數量也較少。
˙經過這麼多年,上述的概念並沒有改變,也就是說,別太在意是哪一種菌,而在於要很多種菌才是重要的。
˙如果腸內有哪一隻菌特別多,其它種類就會比較少,腸道就容易生病。例如,之前直播提過糞便移植的適應症偽膜性結腸炎,就是其中的困難梭菌大量增生所引起的。
˙菌種多樣性減少,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體重增加。
2、變胖的機制
若腸道菌相失衡,導致肥胖的機轉可能有這些:
˙能量吸收異常
˙胃口變好
˙脂肪堆積
˙慢性發炎
˙生理時鐘改變
沒有細談上述內容主因在於證據仍顯不足。但從過去的研究認為,腸道內躲藏著秘密會導致肥胖,但肥胖不會是單一因素所造成,有其相關性但並未釐清哪一因素是有絕對的相關。
3、糞便移植可以改善肥胖或代謝症候群嗎?
肥胖者的糞便可以讓小鼠變胖,瘦子的糞便可以讓小鼠較瘦,那麼,人類可以糞便移植瘦子的糞便、讓人變瘦嗎?先來看看三個雙盲(Double Blind)試驗。
上圖表裡面第一、第三(1&3)個實驗都沒有改變,包含體重、抽血生化數字都沒有改變,但也沒什麼不良的反應。
只有中間那個在荷蘭所做的實驗(紅色框):長時間吞服正常人的糞便膠囊,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腸道菌的多樣性明顯增加。對減重看似有效,但不明顯。
舉此例子的目的在告訴大家,其實吞瘦子的糞便是無法達到變瘦的效果。我的解讀是,即使是吃瘦子的糞便,如果飲食習慣都不改變(例如嗜吃紅肉、高油脂食物等),吞下去的菌種也會被餓死,因為它們仍然需要纖維質作為食物來源。
Dysbiosis腸道菌相失衡與糖尿病有關?
39:46~42:18
對糖尿病的研究,似乎是有相關性。但請記得,糖尿病的發生也是由多重因素造成,腸道菌的健康與否對糖尿病有影響,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而其影響的層面在於:
˙腸道菌不健康,丁酸減少
˙腸道通透性增加(腸漏)
˙膽酸組成改變(次級膽酸變少,初級膽酸回收增加)
˙BACC支鏈胺基酸增加
最後的結果是(下圖右邊),胰臟β細胞功能異常、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加重糖尿病症狀。
補充市售益生菌有效嗎?
42:19~50:15
糞便移植無效,直接補充益生菌呢?門診病患常問,消化不好,補充益生菌好不好?有雜誌揭露,光是臺灣,益生菌保健品的市場一年約300億,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吃益生菌有效嗎?
現在市售益生菌大部分無法改善代謝功能,但是有一隻菌被寄予厚望,Akkermansia muciniphila(艾克曼嗜黏蛋白菌,簡稱Akk菌),大約已有1000篇文獻與之有關。
平常電視廣告裡的A菌、B菌等,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認為可以改善腸道的代謝功能,但是Akk菌不同。之前在學會時聽過一位老外演講,他專門研究此Akk菌且得到極佳的成果。台灣目前市面上販售的益生菌產品並沒有這隻Akk菌,但在美國已經有公司將其量產、在網頁上銷售。
1、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能改善代謝性疾病
多項研究已經證實,Akk菌可以(對照下圖):
˙減少細菌內毒素(LPS)
˙增加腸道上皮黏液的厚度
˙提高Zonulin,改善腸道通透性(改善腸漏症)
˙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胰島素阻抗)
˙降低膽固醇
2、Akk菌的雙盲試驗
下面圖片擷取自比利時發表的論文。樣本為40個自願者,雙盲,補充Akk菌(或安慰劑),期間約3個月,真正完成試驗為32人:
˙一組吃”安慰劑”
˙一組吃滅菌後的Akk菌(死菌)
˙一組是吃”Akk活菌”
實驗結果:
A、胰島素阻抗
˙滅菌組明顯可以改善胰島素阻抗
˙活菌也有明顯改善胰島素阻抗的效果
B、內毒素的濃度
˙總膽固醇下降、內毒素減少在滅菌組都有明顯的改善,活菌組沒有此效果。
˙活菌、死菌效果為何不同,目前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摘要
50:16~51:57
結論
51:58~53:23
直播觀眾提問Q&A
1、依照李醫師看診的經驗,腸道不健康的病人是否有評估相關的疾病?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脂腺代謝部分脂溶性廢棄物,但如果身體今天在發炎,皮膚就會因為身體代謝加速而沒長好,隨便抓兩下皮膚就會破皮,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擠壓到旁邊的神經………
53:34~56:48
2、您建議用餐先吃青菜,以不讓血糖快速上升的順序,不過有人說,水果若飯後吃,前面吃的肉,飯消化慢,將導致水果塞在後面,最後腐爛,無法吸收,所以建議水果要飯前吃,您如何看待此說法?
56:49~1:00:51
3、每天晚上要睡覺的時候躺在床上就會開始感覺到腸子蠕動跟聽到腸鳴的聲音(水聲加空氣的感覺), 然後隔天起床就開始一直放屁,這是腸躁症嗎?需要去看醫生嗎?
1:00:52~1:02:41
4、剛才您說吃紅肉較不好,是不是改成白肉或海鮮較好,本身是高血壓病患。
1:02:42~1:05:51
5、每天吃堅果約100到150公克,大便產生油便,不吃堅果就好一些。超音波檢查,有些脂肪肝GOT以及GDP都在20上下,這樣會加重脂肪肝程度嗎?
1:05:52~1:08:41
6、食道的pH為5至7,正常人喝檸檬汁,酸會傷害喉嚨或食道嗎?如果有胃食道逆流者,能喝嗎?
1:08:42~1:11:10
7、如果真的還是要補充益生菌粉末或是吃優格、喝優酪乳,哪個時間點吃比較好? 飯前飯後?飯後多久?有說飯後1-2小時胃酸比較低的時候吃比較不會殺死乳酸菌,有推薦的食用時機嗎?
1:11:11~1:14:15
8、多吃青菜有益,但植物煮熟會破壞營養素,李醫生您個人的飲食會生食有機的芽菜類嗎?
1:14:16~1:16:36
9、很少在健康節目中看到有關於脾臟的保健話題,好像只有中醫在說脾臟的保健和重要性,李醫師可否在未來節目中聊一聊西醫對脾臟的介紹和保養,謝謝
1:16:37~1:18:25
10、微波食品是不是會造成蛋白質變性,進而影響腸內菌呢?
1:18:26~1:21:10
11、葉菜類可以煮熟、打成汁喝嗎?
1:21:11~1:25:35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