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醫師首先向聽眾祝賀新年,並提到台灣人通常在農曆年後才感覺新的一年真正開始。隨後,他轉而討論腸胃科醫學的發展,特別強調了人工智慧 (AI) 在內視鏡檢查中的應用,例如提高大腸息肉的偵測率和輔助診斷。他也提到了 AI 在疾病預測、診斷上的潛力,比如利用 AI 輔助辨識早期胃癌的症狀。接下來,李醫師談到了腸道微生物(腸內菌)的研究及其對代謝疾病的影響,包括透過糞便移植來治療某些腸道疾病的可能性。他還提到了精準醫療在個體化治療上的應用,強調個體基因差異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最後,李醫師討論了內視鏡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例如賁門縫合手術和胃袖狀縫合術 (ESG),以治療胃食道逆流和肥胖相關的疾病。他並強調了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作為減重的重要方式 。整段對話涵蓋了腸胃科醫學的多個面向,從技術進步到疾病治療和健康管理,顯示出醫療領域持續的進步與發展。
2025年腸胃科醫學發展展望
李醫師於新年之際,展望了2025年腸胃科醫學的發展,重點討論了人工智慧 (AI) 在腸胃科臨床上的應用、內視鏡技術的提升,以及其他多項新興技術的發展。
1. 人工智慧 (AI) 與大數據的應用
- 內視鏡檢查輔助: AI 在大腸鏡檢查中能顯著提高診斷率,並輔助判斷息肉的良惡性。AI 內視鏡技術已趨成熟,並廣泛應用於大小消化道的檢查中。未來,AI 有望更廣泛地應用於胃鏡檢查,以提升診斷準確性和效率。
- 疾病診斷: 由於胃和腸道問題的變異性大,AI 在診斷上存在一定難度。然而,AI 可協助醫師更準確地識別早期胃癌或良惡性潰瘍,並逐步應用於發炎性腸炎 (IBD) 的診斷,如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以提高診斷準確度和效率。
- 大數據分析: 機器學習技術可幫助分析患者的飲食、生活方式與疾病風險,從而提供更精準的治療建議 。
2. 腸內菌 (腸道微生物) 的研究
- 影響廣泛: 腸內菌的數量遠超過人體細胞,對身體的整體新陳代謝、代謝肥胖、免疫功能調節和神經系統調整等方面有重要影響。腸道菌群與身體其他系統緊密相關 。
- 研究方向: 未來研究將更深入探討腸內菌與自體免疫疾病及神經系統的關係,並嘗試通過補充特定菌種(益生菌)來治療或改善相關健康問題。
- 糞便移植 (FMT): 糞便移植在治療偽膜性結腸炎方面已成為一種標準療法,特別是對抗困難梭菌引起的腸道發炎。研究也顯示,糞便移植對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有顯著效果,並可能對代謝疾病和肥胖有潛在的治療作用。
3. 精準醫療與個人化治療
- 個體化治療: 精準醫療根據個人的基因表現和背景,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基因分析與微生物技術的進步,使 IBD (發炎性腸炎) 和 IBS (大腸激躁症) 等疾病的治療更加個人化 。例如,在肺癌治療中,通過基因檢測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根據患者的基因表現和腸道微生物分析,預測疾病進展並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 減重應用: 精準醫療也應用於減重領域,通過觀察個人飲食模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個人化的飲食和運動建議。
4. 新型藥物與生物製劑
- 治療前景: 小分子藥物和免疫生物製劑的發展,為多種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自體免疫的風濕疾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案。
- B型肝炎治療: 未來研究有望找到將藥物送入肝細胞核的方法,以清除病毒的 DNA,克服目前 B 型肝炎治療的挑戰。
5. 檢驗技術的進步
- 外泌體 (Exosomes): 外泌體作為細胞間傳遞信息的載體,其在血液中的表現可應用於早期癌症的診斷,特別是胰臟癌的早期檢測。外泌體在調節生理與病理的進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
- 液態切片 : 液態切片技術通過抽血檢測循環腫瘤細胞和相關標誌物,提供非侵入性的診斷方法,可用於早期診斷。
6. 消化道內視鏡微創手術
- 應用擴展: 內視鏡微創手術在治療多種疾病方面展現出廣闊前景,包括解決橫膈膜疝氣和胃食道逆流、早期胃癌、食道癌和大腸癌的 ESD 治療,以及黏膜下腫瘤 (SMT) 的切除。根據黏膜下腫瘤的位置,有不同的內視鏡切除方法,如 ESD、ESTD 和隧道切除術 。
- 胃食道逆流治療: 內視鏡賁門縮減術 (Cardial Suturing) 使用內視鏡縫合系統,進行肌肉層對肌肉層的直接對縫,可有效治療胃食道逆流。
- 減重治療: 內視鏡胃袖狀縫合術 被用於減重治療,通過內視鏡縫合縮小胃容量。
總結來說,2025 年的腸胃科醫學將持續朝著精準化、微創化、科技化的方向發展,透過 AI 與大數據的應用、新型藥物與檢驗技術的進步,以及內視鏡微創手術的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個人化、有效且安全的醫療照護。